关于传统企业理论的局限性看生态企业理论的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朝科 邹淼 时间:2014-06-01
  [论文摘要]大工业生产体系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企业理论在环境危机形成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传统的抑或现代的企业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何等重大理论问题,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因此,重构企业理论,建立生态企业理论,既是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的需要,也是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企业理论;生态企业理论
  在大工业生产体系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企业理论在环境危机形成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传统的抑或现代的企业理论的科学性如何,企业健康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企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究竞是什么,这些重大理论问题长期被人们所忽视。所以,重构企业理论,建立生态企业理论既是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的需要,也是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
  一、对马克思和西方企业理论的回顾与评价
  程恩富曾经将马克思的企业理论概括为四个方面:关于企业的起源理论、关于企业的规模和变迁理论、关于企业的职能和费用理论以及关于企业的契约本质和组织结构理论。自暴力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从企业产生的原因、企业的边界、企业内部的控制和分配等方面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进行了比较。马克思是在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个资本同时雇佣人数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值,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因而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力。”不仅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管理也是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服务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同时雇佣的工人人数的增加,他们的反抗也加剧了,因此资本为压制这种反抗所施加的压力也不断增加。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他同时也是剥削一种社会劳动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和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由于马克思的企业理论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一特殊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因而,今天我们来看马克思的企业理论时不难发现其固有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笔下的资本主义企业的目标函数就是最大化其剩余价值,而唯一的约束条件就是将工人的工资尽可能保持在维持生计的水平上,尽可能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和增加其劳动强度。资本主义的企业是一个投入产出的技术关系,是资本家最大限度获取剩余价值的黑箱,是剥削工人的机器,是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的企业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对工人的掠夺和剥削,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对人性的摧残,但他没有揭示并预见资本主义企业以及以这种理论为内核的生产体系、商业体系、消费体系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现代问题。
  在传统西方企业理论中,企业作为一种生产单位,其作用就是把资本、土地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一定的产出,因而用生产函数来描述这种投入与产出的转换关系。生产函数所揭示的是各种可能的投入组合与各种可能的产出组合之间的繁多的对应关系。这样,企业就被简单地归结为一个由给定的技术水平所定义的生产方程,其功能不过是依照某个方程,把原料转换成产品而已。以科斯、阿尔钦、登姆塞茨、威廉姆森等为代表的产权经济学家对西方古典企业理论进行了批判、补充和完善,但依然被西方经济学家批判为“美国和其他工业化西方国家并不懂企业究竟是什么,因而也不知道企业将如何发展”。即依然没有改变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企业是在私人成本最小化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而这一点,正是现代商业和工业体系运行的核心准则,不抛弃这一核心准则,人类社会将继续会被这一错误理论引向歧途。
  二、现代企业的核心准则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背离
  传统企业理论下的企业活动对地球生命系统的不可逆破坏以及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由此导致的全球环境危机已使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空前的生存挑战,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当今世界,不是人类自身的管理能力退化太快,而是企业根本性的变革创新速度太慢或者压根儿就没有什么改变,比较一下今天的企业行为准则与一个世纪以前的企业行为准则就清楚了。自然系统退化的速率太陕,而企业适应这种变换的变革速率太慢,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学家们一直非常欣赏企业这种组织形式以及他们建构的企业理论体系。经济学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用货币去衡量显在化的效率,而从来不注意和计算被浪费掉的效率,不计算污染、破坏等负外部性的损失。在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下,企业的行为准则是私人成本最小化和私人利润最大化。这里之所以强调私人成本和私人利润,是由于还存在社会成本和社会总收益。虽然私人利润最大化并不一定导致社会总收益最小化,但是私人成本最小化却必然导致社会成本最大化,这一点在传统的经济分析中往往被忽视。这种最小最大化的企业行为准则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准则——协调与公平(人与自然的协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是根本对立的。企业是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主要力量。企业对环境危机的形成通过三条路径发生作用:1.企业通过向环境系统输出生产剩余一废水、废渣、废气、固体废弃物等直接破坏环境系统的功能完整和结构稳定,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转嫁私人成本从而最大化社会化成本;2.通过掠夺性的资源利用,即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的经济生产功能,在累积和放大机制的作用下直接破坏环境系统;3.通过企业强大的制造系统和销售系统向家庭源源不断地输出消费品,为以浪费式消费、炫富式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社会、消费文化和社会价值取向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而对消费剩余产生加速和放大作用。

  三、生态企业理论的基本思想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为了分析方便,有必要对本文涉及到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理论界定或澄清,因为这里涉及的几个核心概念都是理论界过去使用过的,这里只是借用,但其理论含义已经与过去有了根本的区别和本质的不同。
  1.产品经济模式  本文所指的产品经济意为生产者以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消费者占有和消费产品以满足效用及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地位为目的,整个社会的财富形式主要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产品集合,是以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资源消耗越来越多、生产剩余和消费剩余输出越来越大、对环境系统的胁迫力越来越强等为主要特征的物质流动过程。产品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下表1。

  2.服务经济模式  与产品经济模式对应的是服务经济,是指企业以产品实体为介质,以产品实体承载的功能和服务为目的,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消费者以获得产品功能和服务为目的,从而实现效用最大化和消费剩余最小化;社会以保障民生、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经济模式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