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龙头企业与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有利于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
设全县财政收入为因变量y,玉立集团的产量为自变量x,以1990-2009统计数据为依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有:
y=1.312x-1836.3(t=6.153;F=37.168;R2=0.696)
在95%的可靠度下,上述回归均能通过F检验与t检验。由以上回归分析可知,通城县财政收入与玉立集团的产量的线性回归系数为1.312,这表明当玉立产量每增加1吨,能够带动财政收入增长1.312万元。近些年来,随着玉立集团的壮大,尤其是集团内产品的升级,市场的扩大,对通城县财政收入的贡献已是越来越突出。
(三)有利于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玉立纱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在职员工3000余人,玉立集团在不断扩张主导产业的同时,凭借其雄厚的实力,逐步发展辅导产业,先后成立了华隆建筑公司,玉立运输公司,玉龙泉酒业公司,玉立服装公司,玉立农业合作社和玉立学校,并建成了四星级的玉立国际酒店,使得整个玉立集团主导产业上和辅导产业链上直接或间接服务就业的人员上万人。
(四)有利于通城县产业结构优化
1、玉立集团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玉立集团的带动下,通城县涂附磨具产业及其配套企业分别增至11家、15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其中龙头企业玉立公司成长为一家年产值5亿元、创汇1200万美元的跨国集团公司。整个行业,所生产的砂布、砂纸、砂带古全国同类产品80%以上的市场份额,产品覆盖亚、欧、非和北美等20多个国家,年产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这些企业的出现大大促进了通城县内工业的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另外,玉立集团的发展与通城的服务业、养殖业和金融业之间也关联互动的作用。如服务业,玉立集团旗下的玉立国际酒店大大促进了通城当地的餐饮酒店业的发展,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此外,玉立集团产品热销国内外,拉动了县域内加工、包装、交通运输业、营销等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兴起。
2、玉立集团的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结合通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知目前通城县内产业结构正处于第一产业比重逐步缩小,第二产业比重逐步增加阶段,即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设县内工业产值为因变量y,玉立集团的产量为自变量x,以1997-2009统计数据为依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有:
y=8.452x+9736.3(t=4.153;F=14.168;R2=0.696)
通过检验,以上回归具有显著性。从而可知,当玉立产量增加1吨,能促进县内工业总产值增加约8.462万元。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先进生产线的引进,涂附磨具产业目前产值和税收占全县规模工业中的比重达85%。
(五)玉立集团对通城县社会发展的贡献
1、对县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贡献。玉立集团把自身发展的需要和通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不断完善县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通城县域经济发展。以玉立集团为中心建成的“通城经济开发区”,开发区为通城县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拉动、辐射作用,已真正成为通城县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
2、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做贡献。玉立集团在大力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致富不忘乡梓,大力支援通城县老区建设,到2009年5月,集团已投入扶贫资金2300多万元。
第一,教育兴村。新农村建设不优先发展教育,新农村就不可能有先进文化的光环。为此,集团以“治穷先治愚”为宗旨,从1993年以来,在黄袍老区荻田小学,按九年义务制教育要求,投资30多万元创办了一期“希望工程班”,扶助45名特困学子学业有成,承诺为优秀学子读大学包保、优先安排就业。2006年,投资100万元为石南镇牌合村新建“玉立希望小学”;投资50万元为黄袍“希望中学”建学生宿舍楼。
第二,项目兴村。2005年,玉立集团与通城县石南镇牌合村合股创办牌合绿色农业生产合作社,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5000万元,实现利润500万元。该合作社不仅能有效促进全县养殖小区建设和养殖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一体化,而且对促进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安.锻造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M].民族出版社,2001.
3、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学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3.
4、(英)詹姆斯·米德著;施仁译.效率、公平与产权[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5、刘明恒.闯世者[M].武汉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