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6.税务筹划目的。避税可以说是企业盈余管理中十分明显的目的之一。企业往往会尽量降低报告净收益,尽管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应纳税额时,会执行税务会计,减小了企业盈余操纵的空间,但企业仍有可能选择其他的会计政策调整利润,如固定资产折旧法选择加速折旧法,可在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的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从而使前期收益递延至后期,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况且对于延缓的纳税相当于获得一笔无息贷款。与此同时,企业交纳的税款减少意味着节约了现金流量,在“现金为王”的时代,现金支出的节约就提升了企业的营运资本,对增加企业盈利水平和改善财务有较大帮助。由此可知,税费的减少对企业大有裨益,所以企业会出于此目的进行盈余管理。
7.债务契约的动机。负债经营具有财务杠杆效应,往往也伴随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对于债权人来说,通常会在契约中加一些限制性条款,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能进行超额贷款,保持一定的流动比率或利息保障倍数。一旦违反规定,企业贷款会面临被收回的危险,所以,当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时,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违约风险。
短期借款合同虽然没有附加限制性条款,但同样也会导致盈余操纵。因为企业的现金流量波动越大,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如果企业到期无法还债,企业有可能破产。因此,企业会尽量通过盈余管理,即平滑利润的办法来掩盖潜在的现金流量的大幅波动。如此,一些以净利润作为贷款安全性衡量指标的债权人就会乐意提供这种信贷,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躲避资金短缺导致的破产,这也是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8.政治成本激励动机。现代企业不可能完全置身于政治之外,民营企业也不例外。盈利能力强的民营企业通常会受到较多的关注和宣传,政府部门可能会对其征收更多的税收或施加其他管制,所以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可能也较大。此外,政府行业管制、收费管制、反垄断都会诱使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寻求政府帮助和保护。
9.其他目的。李志文、宋蘅(2001)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配股后存在普遍利润下滑的现象,无论是政府选择假说 ,还是配股时机假说都未能有效解释原因,且各年度配股后的公司利润显著低于同行业水平,但与证监会配股要求相呼应,说明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配股而操纵利润行为。
此外,陆建桥(2002)从1993—1997年上交所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运用了行业相同,规模相类的22家盈利公司作为控制样本,采用多个模型多角度对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为避免上市公司因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诸如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等处罚,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及其前后普遍采取了相应的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小结
通过对以上民营企业管理行为动机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操纵利润、盈余调整的动机不可能消除,而只能通过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才能尽量避免这些动机转化为现实,才能营造一个积极公开的市场环境,笔者建议今后要借鉴西方管理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制定相应的一系列法规和条令,确保民营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任春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王年生.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徐淑英,边燕杰,郑国汉.中国民营企业的管理和绩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魏明海.盈余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