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企业内部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绩效考核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的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是企业的主体,在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绩效考核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现,但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绩效考核仍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进一步增进对绩效考核工作的整体了解,客观分析并总结企业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一、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绩效考核也称绩效评价。对组织成员现任职务状况的工作绩效,以及担任更高一级职务的潜力,进行有组织的、定期的并且是尽可能的客观评价,是组织绩效管理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绩效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推动组织成员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一是促进分配制度的改革。本着对企业发展负责的态度,广泛征求被考核者的意见,避免在分配制度改革中走弯路,减少不合理因素带来的失误。二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绩效考核是以业绩、成就评价为主,被考核者实际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及对企业的贡献,成为唯一可以界定的凭据,其评价结果直接与企业、部门及员工的薪酬利益挂钩,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三是改善内部劳动关系。可以调节被考核者与考核者利益的关系,衡量被考核者的业绩取决于管理层决策的正确与否,衡量管理层的业绩往往是以被考核者的业绩、成果为基点。最公平的利益分配原则,就是被考核者与管理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努力实现工作目标、实现双赢。
二、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但是真正能够将绩效考核工作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的企业却比较少。目前企业中较为典型的绩效考核模式通常包括:工作分析、目标、标准设定与管理、绩效考核过程管理和绩效反馈等几个步骤。通过对部分企业的调查表明,在绩效考核的操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
绩效考核的目的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实施,目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很多企业把绩效考核与组织成员薪酬联系作为唯一目的,其实“薪酬与绩效结合”应该是绩效考核的副产品,它是保证绩效管理能起到效果的重要手段。绩效考核最终的目的是用来帮助职工提升绩效,进而达到提升企业绩效的目的。
(二)考核的主观性太强
原有的考核评价主观性太强,考评结果只在评审部门待审。被考核者不知道自己业绩的好坏,考核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使被考核者产生了抵触情绪,绩效考评也就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激励和改进作用。有些企业把考核结果简单地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但究竟如何清晰而又准确地使用这些等级,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制定出准确的计算考核标准,考核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印象,主观判断进行评分,难免受到个人喜好因素的影响。
(三)被考核者对考核工作的不理解
绩效考核前,企业的上下级沟通不及时。管理者不够重视,被考核者也不会理解和配合,认为考核只会影响到收入,或是搞下岗政策。所以在实施考核前,要宣传到位,使被考核者了解考核的真正用意,明确考核目的,让被考核者明白考核只是一种管理手段而已。
(四) 可量化指标所占比重较低
绩效考核的重点是“绩”和“效”,但是不少企业往往过分强调德、勤,而对可量化的“绩与效”简略带过。还有的仅从经营指标去衡量,过于单一化,很多指标没有囊括进去。在周边绩效中,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多为评价性的描述,而不是行为性的描述,评价时多依赖考核者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性。如果是行为性的描述,则可以进行客观的评价。
(五)考核周期的设置不合理
一般地企业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这与考核的目的有关系。考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年终奖金,那么自然就会使得考核的周期与奖金分配的周期保持一致。事实上,从所要考核的绩效指标来看,不同的绩效指标需要不同的考核周期。对于任务绩效的指标,一般需要较短的考核周期,例如一个月。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在较短的时间内,考核者对被考核者在这些方面的工作有较清楚的记录和印象,如果都等到年底再进行考核,恐怕就只能凭借主观的感觉了;另一方面,对工作的产出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有利于及时地改进工作,避免将问题积攒到年底来处理。对于周边绩效的指标,则适合于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进行考核,例如半年或一年,因为这些关于人的表现的指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出结论。
(六)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脱节
对于不少企业来说,绩效考核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从总体上看,绩效考核结果几乎不会对被考核者最终的报酬和未来职位的升迁产生任何影响。奖罚的力度与绩效考核结果不相符,对于绩效显著的被考核者不能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而对绩效差的被考核者惩罚力度不够,这样必然导致被考核者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失去了绩效考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