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保理业在我国中小企业运用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五)相关专业人才稀缺
国际保理业务涉及国际贸易、法律、银行等多个专业领域,涵盖了国际结算、信用担保、贸易融资、应收账款管理等多重功能,要求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人员还要有丰富的金融和法律、国际贸易知识;熟悉相关的国际保理惯例,还应具备熟练的英语能力。目前,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已经开办了国际保理业务,但由于我国尚缺乏国际保理业务人才的培养机制,经验和人才同样缺乏,致使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相对缓慢。
四、在中小企业推广国际保理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加强成本核算,防止利润损失。国际保理业务的佣金手续费一般是货款的1%~3%,而中小企业出口的商品多为日常消费品和电子产品,利润率较低,保理业务的费用负担较重。然后,规范经营,完善管理,提高中小出口企业信誉度。国际保理业务在国内是银行推出的一项新业务品种,银行对拟从事该项业务的企业的审查,较其他形式更严密、更周全。企业必须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资料与经营资料。
(二)转变经营、宣传观念
首先,各大商业银行应大力宣传国际保理业务,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其本身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最大限度的发挥广播、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介的作用。然后,在充分打好舆论基础的条件下,深入企业广泛宣传和推广国际保理业务,使更多的企业了解并采用国际保理业务,同时做到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向企业提供最人性化和个性化的配套的解决方案,最终激发外贸企业对国际保理业务的需求。促进国际保理业务的不断发展。
(三)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与法制环境
国际保理是一项金融服务,需要有一套完整法律规范与之相匹配。我们应为顺利开展国际保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引进和借鉴国际上已有的国际公约和约定俗成的国际惯例;其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与我国国情相符的管理法规和操作办法。同时,为保证保理业务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提高保理机构的经营效益和国际竞争力,金融机构也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
(四)逐步建立我国的信用管理体系
首先,尽早颁布与信用行业直接相关的基本法和相应的行政管理规定,以促进信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然后,在加快信用立法进程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对该行业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先行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基础上,将自建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机构或与信用中介机构共享,为我国信用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五)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要使我国的国际保理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加快培养国际保理专业人才,在金融机构和进出口企业两方面都应着重手,真正重视和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或从业人员之间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方式,提高国际保理业务人员的理论及实务水平。比如利用国外丰富的交易经验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细致稳健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行为规范。
总的来说,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潜在的发展空间巨大,是国际各大保理商的目标市场,2007年时,曾被定义为“亚洲年”,而我国国际保理市场被认为是重中之重,经过两年的发展,我国保理业务总量成绩喜人,但与排名在前三位的美国,英国,意大利相比还相差甚远。主要是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限制性的因素和阻力,因此如何发展国际保理的问题就等同于如何解决这些限制性的因素和阻力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这对扩大中小企业出口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外向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应用于接受新理念,敢于尝试新的运作方式,在面对压力同时,应抓住这个机遇,有效利用保理业务。
参考文献:
[1]张天桥.国际保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6)
[2]顾爱怡.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7(10)
[3]林思明.国际保理应收账款转让法律的问题探究[D].2006
[4]孙颖.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J].中国林业经济,2007(4)
[5]贾香萍.加快银企合作促进保理发展[J].会议论文,2006
[6]周旋.国际保理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对策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0(6)
[7]赵奕.我国保理业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8]吴妙玲.论国际保理在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中的作用[D].对外经贸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