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结构/国有企业行为与社会福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小柯 时间:2014-06-01

机制及政策性因素,目前我国有许多行业都是国有企业占有明显优势的垄断市场。其中,既有自然垄断和资源垄断,也有行政性垄断。垄断市场结构下,国有企业面临“价格——成本软约束”,他们追逐利润不必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甚至还可以追求企业的成本费用最大化,如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人工费用、企业经理人的高额年薪,以及不计成本的福利待遇等等。这种利用垄断价格增加企业利润的行为,往往是有悖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韩朝华、周晓艳(2009)对1999年以来我国国有工业利润增长源的分析显示,这种利润增长的主要源泉不是国有企业的高效率,而是国有工业在部分基础工业领域中的垄断地位以及由此而来的厂商定价权势。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这种高盈利意味着工业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和潜在的社会福利损失。
  首先分析自然垄断和资源垄断的情形。自然垄断指生产成本是一个生产者会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的行业;资源垄断指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在我国,这两种垄断形式的市场主体必然是国有企业。自然垄断有其经济上存在的合理性,国有企业对国家战略性资源的垄断有其战略上的意义。尽管如此,在缺乏有效管制条件下,由于垄断企业对该产量和价格具有完全的控制力,因此不论其生产成本的高低,都可以通过控制价格避免亏损或获取利润,而且还可以利用垄断高价获得高额利润。垄断企业控制价格不仅会产生对消费者剩余的“侵占”效应,还会因市场规模的相对缩小带来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通过提高价格,国企可以保持利润不低或者高于市场的平均利润,掩盖了的企业所占用的高于平均成本的生产费用。刘小玄(2003)基于实证研究,验证了高度的国有产权结构和垄断性市场的结合,会具有国有结构的负效应和某种较高垄断利润的综合效果。
  现实经济中,自然垄断和资源垄断相对较少,更多的情形是行政性垄断:法律虽然没有明令禁止民营资本进入某领域,但政府相关部门利用手中的审批权、特定资源配置权等给民营企业的进入设置事实上的障碍,确保国企垄断大部分市场。比如,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采权与进出口权、电信频段使用权、航线经营权、烟草专卖许可证等,都是只为国企开绿灯,而对民企却大开黄灯或者红灯。
  行政性垄断企业所带来的社会福利负效应,除了上面提到的“侵占”效应和“无谓损失”外,还有对民营经济的“挤出”效应。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民营经济一方面可以改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改变市场结构,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构成整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和基础。国企通过垄断市场对民营经济进行“挤出”,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活力进而对社会福利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根据天则经济研究所(2010)的估计,2007年煤炭采选,石油天然气、烟草、化肥、农药、发电、供电、公用事业等22个带有行政垄断行业中,潜在社会福利损失的总额最低估计为8 513.94亿元,为总增加值的35%;最高估计为11 380.92亿,为总增加值的46%。
  此外,垄断性国有企业不合理的扩张也必然产生负的社会福利效应。垄断性国有企业其市场势力本应局限于垄断行业,但却有部分企业利用垄断所获取的资本、规模和政策等优势,扩张进入竞争性市场领域。在现实经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些定位于履行"非经济目标"的国有企业,却从经营活动中获取了收益,有时甚至是极为丰厚的收益(黄速建、余菁,2006)。这种基于特殊优势的不合理扩张,是以牺牲其他企业和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可以说,这种扩张的速度越快,对社会福利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在竞争性市场中,由于受到“价格——成本硬约束”,国有企业在利润最大化动机之下,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行为都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而在垄断性市场上,由于“价格——成本软约束”,国有企业控制价格、高成本经营和基于垄断的扩张则有损于整个社会福利,因而是不合理的。基于这一结论,针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可以任由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但对于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而又缺乏有效手段改变现状的企业,要为其退出市场提供便利条件,避免没有自生能力的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消耗资源。此外,对国有企业利用垄断优势地位向竞争性领域扩张的行为必须坚决予以抑制。
  第二,对于自然垄断和资源垄断的国有企业,重点是价格管制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在价格管制方式上,实施真正的而非形式上的价格听证制度是一种被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实践中证明了的较好的定价约束机制;在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设计上,要突出对成本指标的重视,以外部强制力实现“价格——成本硬约束”,达到逐利行为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相容。
  第三,对于行政性垄断企业,要积极消除,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并保证所有市场主体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公正、有序地竞争。作为竞争性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民营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追求企业利润。这种降低成本的动力,不仅会使企业自身的利润增加,而且对国有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也会产生一种压力;进而增加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由此内生地形成民营企业增进社会福利。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未来,一定要更加充分地激发民间资本的积极性,通过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来继续打破垄断格局,以一个更加有效的市场结构,实现整体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Yuanzhu Lu& Sougata Poddar. Mixed Oligopoly and the Choice of Capacity, Research in Economics, 2005, (59):365-374.
  2. 宋宪萍,范歆.国有企业的性质.成人高教学刊,2005,(5).
  3. 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中国工业经济,2006,(2).
  4. 纪宝成.国有经济制度创新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
  5. 张贵平.我国国有企业监管模式选择及其环境约束研究.南开大学,2009.
  6.韩朝华,周晓艳.国有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及其社会福利含义.中国工业经济,2009,(6).
  7. 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产业绩效水平的决定因素.经济研究,2003,(1).
  8. 天则经济研究所.八大行业垄断状况报告.中国改革,2010,(12).
  9. 天则经济研究所.细解中国经济竞争状况.中国改革,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