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驱动力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焦杨 时间:2014-06-01
摘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未来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微观主体,是各项政策措施的主要实施者。企业积极主动采用该发展模式是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简要说明了循环经济的内涵概念和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理论分析框架,重点针对驱动力因素,从经济学理论和制度理论两个方面做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驱动力
  
  一、研究背景
  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愈来愈引发人们的重视。因此,建立环境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趋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从机制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促使经济低成本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循环经济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有五种不同的界定角度,分别为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范式、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循环经济实质上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核心基础,注重实践模式,是一种追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维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社会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微观主体,是各项政策措施实施的主要对象。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励企业主动参与其中既是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其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经济行为转变,从结构和行为的全面角度来研究企业驱动力更有利于政策制定和贯彻,对循环经济新模式的推广、实施和控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理论分析
  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行为是一种涵盖了经济及资源环境等多重目标的综合行为,如何促使企业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优化决策,增进多重目标之间的合作而减少其相互竞争,需要深入分析企业行为、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这就需要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分析框架。主流的企业行为分析框架有“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以及“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分析企业行为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笔者所在的课题小组经研究,在SCP范式的基础上,将结构变量扩展成一对有机联系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变量组,并将SCP所默认的由结构所内生的经济驱动力扩展成包括规制、市场及社会多重压力的外部驱动力及企业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内部驱动力。初步提出“结构-驱动力-行为-绩效”(SMCP)模型,从整体上分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驱动力及内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典型行为,评价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绩效。其内在逻辑表述如下:资源环境现状及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基本条件;宏观条件影响到政府行为,进而改变市场结构和社会环境,这些构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该环境调整产生外部驱动力,企业根据自身状态将这些外部力量转化成内在驱动力,从而调整企业行为,产生“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绩效,而企业的整体绩效成为政策下一轮调控的对象。在这个分析中,相对弱化了企业行为而突出了由于内外结构所产生的企业行为驱动力量。
  三、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驱动力
  现有研究对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驱动力分析评价还没有形成明确和统一的认识。理论方面大体有两种观点:一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假设为基础,强调基于“效率”的(efficiency based)的驱动作用。这种观点认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是决策者根据相关的(或感知到的)成本/风险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而做出的选择,抑或是出于对竞争优势的考虑。按照这个逻辑,企业选择参与循环经济是因为分析其净收益为正,否则,企业没必要进行发展模式改革。二是根植于组织社会学的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侧重“非效率”的(non-efficiency based)视角,认为企业决策或经营成果未必基于管理者的理性经济分析。这种观点认为 ,除了在经济利益上的细致计算,政府管制、市场要求和社会期望等制度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
  对企业驱动力的理论分析之所以有基于效率和非效率的两种视角,是因为企业同时生存于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中,且受二者影响的情况和程度不同。从经济环境出发的效率视角分析注重收益效果。企业是竞争市场中价格信号的接受者和理性的决策者,价格、利润和产权是促使企业行为的基本动力。基于此,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所获得的收益应不小于从事其他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益,这是企业选择参与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若以促使企业采取自愿行动持续参与循环经济,则应使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在其策略选择中整体收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