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质量管理内涵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孟平 时间:2014-06-01

  实施质量管理国际标准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项工作都规定得很明确、具体,并便于检查。
  第二,真正做到了凡事有人负责、有章可依、有据可查。
  第三,发生了事情,很清楚应该由谁来处理,不再像过去那样互相扯皮。
  第四,各项工作都有明确责任人,井井有条地开展。
  第五,严格对分包商/承包方进行控制后,进货质量有了很大改进,堵住了不少漏洞。
  第六,产品质量稳定,客户的投诉减少。
  体系审核持续不断进行。对所建立起来的质量体系的符合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监测,对于发现的问题,开具不符合项报告和问题清单,以文件的形式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整改。
  
  4以人为本是质量管理的根本保障
  
  只有不断提高人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活动或过程质量、产品质量、组织质量、体系质量及其组合的质量。俗话说“谋事在人”、“事在人为”。就质量管理而言,更是需要以人为本。管理人员管理水平高,工人技能好,职工质量意识强、工作负责,则工作质量高,产品质量好。
  基于以上的认识,企业需要加强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1) 对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公司的质量培训与教育工作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质量第一”的思想教育和质量法制教育;其次,是质量管理技术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第三,是岗位业务技能教育与培训。三者都能有效地推进质量管理,是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所必不可少的基础。优秀人员要奖励培训,骨干人员要重点培训,短缺人员要抓紧培训,各类人员要普遍轮训。
  (2) 加强对岗位员工的激励。思想教育与精神激励固然重要,但物质激励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技能专家实行津贴制,在奖金分配上,奖优罚劣,激励职工去追求高质量的工作。
  (3)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人们从事任何一种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但其行为是受环境条件和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应营造良好的质量工作氛围,用先进的企业质量文化感召人,实现质量至上,用户第一。
  
  5加强不合格品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和生命
  
  质量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总是要有波动的,有波动就可能产生不合格品。应将不合格品的管理与控制作为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不合格品的管理,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明确各相关单位的职责,对不合格和不合格品进行评审,查找、分析出现不合格的原因,从而在生产中加以矫正,杜绝不合格品出厂,将不合格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开展QC小组活动,QC小组活动是职工参与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形式,是职工发扬主人翁责任感的具体体现,自愿参加,上下结合,提倡广大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运用QC小组的形式解决身边存在的生产问题。
  ISO 9000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持续改进,质量改进是各级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依托于产品标准,以顾客的满意为中心,通过加强过程控制和工序之间互供原料的质量保证,以持续改进为质量管理和不懈追求的工作方法,把ISO 9000:2000全面质量管理国际标准贯彻到日常的生产建设之中,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社会通过产品对企业的认可度。
  
  主要参考文献
  [1] 郝凤,王毓芳.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与运行参考[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2] 马林,罗国英.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 杨德生,虞旭清.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策划及设计初探[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