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敏 时间:2014-06-01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对涉及的环境因素要进行深入分析和了解,只有控制措施过程、机制及氛围与所处环境相适应,根据不同的控制类型灵活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一般来讲,要对那些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控制;而对那些只在局部发挥作用、影响特定范围的一般控制点,其设立只要能起到监控作用即可,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等,只有明确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才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2.授权审批控制。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单位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授权批准的层次;授权批准的程序;授权批准的责任。对于重大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算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意见。
  3.会计系统控制。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内能够向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的诸多信息,对外可以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投资决策信息。要建立健全凭证的取得审核制度、账账核对制度、账簿控制、报表控制等措施。同时,一个单位的会计机构实行会计记录控制,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离和制约的关系。
  4.财产保护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主要包括:(1)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对于企业重要的文件资料,应当留有备份,以便遭受意外损失或损坏时重新恢复,这在计算机处理条件下尤为重要。(2)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是指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如不一致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了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应当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3)限制接近。它是指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该资产。一般情况下,对资金、有价证券、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的接触。
  5.预算控制。预算管理是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以资金流量为纽带,以成本费用控制为重点,以责任报告信息为基础,以经营、财务预算指标为依据,是一种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企业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确保各项预算的执行。
  6.营运分析控制。营运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通过对比分析、因素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7.绩效考评控制。企业对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和辞退等的依据。
  此外,常用的控制措施还有:内部报告控制、复核控制、人员素质控制等。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提高企业经济利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做好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不变的有效途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风险行为防范能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