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及控制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01
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实现整个供应链物流总成本的最优化。供应链起始于初始的供应商,终止于市场,而供应链最终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是决定供应链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供应链环境下构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模型必须紧盯市场,由市场决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成本,以此为目标对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的各个物流成本进行控制。
4.2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基本模型
节点企业的各个物流成本项目在贯彻供应链管理理念前后是有变化的,因此,供应链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目标就可以通过对比供应链管理前后各物流成本项目的变化情况来表示。在分析之前先作如下定义:
第一个约束条件要求每一个节点企业加入供应链之后实现的利润不低于其加入供应链之前独立经营时的利润;第二个约束条件要求节点企业的供应链内部转移价格不高于当前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最高价格;第三个约束条件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总成本要小于或等于其加入供应链之前的成本之和。
5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思路
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是跨组织边界的成本管理。根据上述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目标,供应链整体物流成本由各节点企业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交易(关系)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共同组成,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应从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扩展到与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关系的层面上,从最终用户的角度实现最优的供应链成本管理。
5.1 树立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理念
Seuring认为,“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对供应链中所有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概念”(2001)。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由生产领域向设计、开发、供应、销售领域拓展,成本控制所涉及的主体也从制造商自身向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下游的批发/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等延伸。在这种背景下,以缩减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为目标,以组织的交易成本为重点的成本管理模式——跨组织成本管理(IOCM)成为企业控制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企业可以利用这种协调供应链企业活动的高度组织化方式,通过与供应商、分销商等的紧密合作来缩减整个供应网络的物流成本。
5.2 建立信任、信息共享和收益公平分配机制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各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是短期的,企业的经营面临着来自供应商、顾客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等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企业不得不为应付不测而建立库存并准备运输资源,造成大量的资金占压以及仓储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支出。为此,企业之间需要建立以相互信任、信息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收益公平分配等为主要标志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将改善企业与相关经济主体的交互界面作为重要的物流成本节约源。
信任是尽管一方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但他却愿意放弃这种能力而相信另一方会自觉地做出对己方有利的事情(Mayer Davis & Schoorman,1995),是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在理性分析基础上对合作方的肯定、认同和信赖。而这种认同和信赖是有风险的,需要建立信任评估审核体系、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和公平的利益回报机制来降低这种风险。通过信息共享,能够使供应链上的成员有效地减少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不确定性,使企业能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出敏捷的反应,使得“牛鞭效应”明显降低。而以成本共担收益共享为主旨的收益分配机制又是供应链成员长期合作的基础。
5.3 建立综合的物流成本控制系统
企业物流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企业必须树立整体观念,通过建立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等全部内容的物流成本管理体系,对物流系统各个职能环节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同时,还要考虑与其他节点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的对接,掌握供应链物流成本的总体水平,最终形成物流总成本最低的最佳方案,提高供应链物流成本的管理效率。为此,应该在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中引入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联结的方式将各种相关信息传递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做到快速反应,实现供应链一体化,提高控制的效率。
6 结 论
供应链环境下的成本管理是一种跨企业的成本管理,它把成本的含义延伸到了整个供应链上,并特别关注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成本。因此,正确确定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可以为供应链管理决策提供更有价值、更真实和准确的成本信息,为供应链企业间协作进行新产品开发、库存优化、收益分配等提供必要依据,为优化整个供应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宿晓.供应链成本优化模型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8(11):20-23.
[2]宋华.物流成本与供应链绩效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王国文,赵海然,佟文立.供应链管理——核心与基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下一篇:如家酒店CIS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