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民营企业治理结构
4、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的需要。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中,经理人可能会利用控制权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发生代理成本。由于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监督成本,民营企业中的监督成本与国有企业相比更加高。由于我国目前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发达,民营企业主很难找到满意的经理人,即使找到了所发生的激励成本也高,同时相应的监督成本也高。企业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存在了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所有者监督经理人的成本很高,所以就需要调动广大利益相关者的监督经理人的积极性。债权人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信息优势,比如银行既有动机也有能力监督经理人的行为;员工在企业内部能够直接监督经理人的行为。因此,他们参与公司治理就能降低代理成本。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结构构建
把利益相关者引入治理结构的民营企业不仅要健全公司组织机构,使大小股东、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企业还要协调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引利益相关者代表进入企业的组织机构。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结构就是要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中都要引入利益相关者的代表,由他们行使与所有者同等的权利选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代表,并任命经理人。对于实行公司制的民营企业来说,其股东所占的股权比例一般比较大,如果按照股权比例行使股东会的决策权,那就要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因此,要实现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可以对控股股东进行权利的限制或义务的增加,表现为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赋有忠实、注意义务并承担民事赔偿的责任。此外,还可以赋予中小股东法定的特殊权利,例如公司可以设计出多种投票机制来实现和保障股东的权益,包括简单多数原则、一股一票原则、累积投票制度等。企业的董事会是经营决策和执行机构,其权利来自于股东会的授权或法律的直接规定,对股东会负责,经理依公司章程和董事会的授权执行公司决策,受董事会监督。监事会对董事会、经理层进行约束和监督,反应了一种权利制衡的关系。由于利益相关者已经进入了这些组织机构,也就参与了这些机构之间的权利制衡和监督过程。
2、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形式有:全体债权人集体进行的形式和单个债权人独自进行的形式。所谓全体债权人集体参与公司治理是由公司全体债权人组成的债权人大会对关乎债权人重大利益的特定重大事项行使表决权的形式。单个债权人独自参与公司治理的形式主要是赋予债权人知情权、异议权等。民营企业的大债权人人数较少,债权数额较大,且多为机构债权人,则可以由其亲自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如果民营企业中小债权人人数众多、所持债权数额较小,且多数为自然人债权人的情况下,应该委托具备公司治理能力的机构债权人代表其参与公司治理,因为单个债权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高,而且其信息能力和专业能力也使其在事实上无法参与公司治理。对于有银行贷款的民营企业还可以让银行参与企业的公司治理,银行作为债权人可以通过向公司派出董事,直接参与公司的治理,强化对公司的控制。银行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强有力地约束经理人员,积极地监察贷款的使用情况,使企业经理人员无法隐藏信息,从而提高贷款资金使用率,银行的经营优势反过来得以强化。
3、公司员工参与公司治理。在已经实行现代公司制度的民营企业中,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推行职工持股制度,激发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在原有产权主体明确的民营企业中,企业可以实施职工持股信托,实现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信托公司按照委托人(持股员工)的要求,依据企业职工持股管理办法,签订受托协议。在受托期间,为全体持股职工的利益代理投票,并管理股权。通过信托公司代为持股,可以解决由于职工双重身份、角色重合造成的企业管理上的困惑,使企业和职工股东不发生直接关系,由信托公司代表职工跃升为股东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在股份制民营企业中可以由职工推选职工代表进入监事会参与公司治理。
4、供应商、消费者参与公司治理。供应商是公司生产经营所需生产资料的供给者,他们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程度,取决于交易规模、合同期限和资产专用性程度三个因素。一般而言,交易规模越大,交易合同期限越长,供应商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供应商就越是与公司休戚相关,因此公司治理中要体现供应商的利益。长期与一些供应商保持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企业的供应商共同参与企业产品的开发,供应商产品质量的改进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具有显著影响。由于部分民营企业的产品质量还存在问题,引入消费者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企业是一个由投资者、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消费者一起构成的共同体,民营企业主作为投资者单方作出的决策有可能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作为利益相关者就有必要参与民营企业的治理。只有让这些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的决策过程和对经理的监督过程,才会使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才会使企业的发展有一个完善的治理结构作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日)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美)奥利佛·哈特.公司治理:理论与启示[J].经济学动态,1996.6.
[3]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与公司治理的平衡原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4]传军.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理论与实践[J].管理科学,2003.8.
[5]俏丽.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弱利益相关者的保护[J].商业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