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设备管理问题浅谈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谢家文 时间:2014-06-01
 论文关键词:施工企业;设备管理;机械装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施工企业设备管理存在问题,提出施工企业设备管理的完善策略。 
     
  引言 
  施工企业将机械装备作为竞争市场、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投资和生产力的观念已在业内达成了共识,但机械综合管理水平如何跟上机械装备水平快速增长步伐的问题却还没有得到认真的应对。市场告诉我们,要发挥好机械设备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和效率,使其创造更多的价值,则必须加快机械设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探索,全面落实设备寿命周期的系统管理,切实提高设备的综合管理水平。基于此,当前对施工企业设备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 施工企业设备管理存在问题 
  1.1 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1.1.1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线长,设备、人员调动频繁,而施工企业却普遍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因错误地认为机械设备管理是施工现场的事,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理工作很难实施。 
  1.1.2 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仍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上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设备糊涂使用,严重的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1.2 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 
  1.2.1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和运转费用,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1.2.2 不少项目负责人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打算,短期行为严重,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该工程项目完下后,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而调运到新工程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费用进行整修,造成施工工期贻误,项目部之间在维修费用上互相推诿,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1.3 设备维修“滞后”,浪费严重 
  1.3.1 由于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还未能有效地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设备维修管理往往局限丁“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意识不够,对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来能早期发觉、早期预防、早期修理,以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 
  1.3.2 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浪费维修”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个别维修人员为了贪图方便,对一些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旧件不加以修复利用,任凭其主观随意地报废,更有甚者,不考虑其它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得过且过,只要机械能动就交差了事,结果也只会是事倍功半。 
  2 施工企业设备管理的完善策略 
  2.1 实行现行体制与创新体制并行的设备管理“双轨制” 
  当前施工企业走现行体制与创新体制并行的“双轨制”较为合适。所谓“双轨制”,即将现行的设备分级管理体制与成立租赁公司体制相结合,组建内部区域性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实行部分设备的租赁使用。这里的“区域”与“部分”,即总体上暂不改变现行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租赁站,集中部分大中型通用性施工机械或项目新增施工设器实行租赁使用,租赁站在行政上隶属所在施工指挥部(项目经理部),并对指挥部(项目经理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实行指挥部领导的独立核算。 
  2.2 重新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设备管理指标体系 
  企业的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企业管理这个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设备的技术经济指标,要着眼于系统的赣体协调发展,并与贯彻ISO9000标准相结合。设备管理指标体系是反映设备运用和管理水平的信息。以往的设备管理考核指标,如“设备完好率”、“利用率”、“红旗设备率”、“事故损失率”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但不容易把设备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此,必须重新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设备管理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