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如何与企业对接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付志新 时间:2014-06-01
    三、如何适应企业管理要求 
  1、加强个人的行为规范。 
  我选摘了某生产企业员工奖惩管理规范:“未按规定戴厂牌、工帽、未按规定穿工装、工鞋者,给予警告一次,罚款500元;工作时间睡觉或擅离工作岗位,迟到20分钟以上,损坏公司花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工作时间看报或吃零食。给予记过一次,罚款1000元;在禁烟区内吸烟;一个月迟到、早退超过三次者;记大过一次,罚款2000元”。比如:北京大众交通公司对员工的个人仪容仪表要求是:男职员着衬衫、西装、皮鞋、系领带,女职员要施淡妆、着职业女装。上班时,员工必须在上衣左胸口佩戴公司标志。 
  上面的实例告诉我们,仪容仪表的规范与落实,不仅是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更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些学生缺乏养成良好的习惯,个人卫生不讲究,头发又脏又长,敞胸露肩,穿奇装异服,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宿舍臭气熏人,破鞋脏袜乱扔乱放,烟头遍地;教室桌椅破损、脏乱不堪;在校园内举止不文明、爱讲粗话、脏话,随手乱扔果皮、废纸、包装袋。同一些知名企业相比,我校的校规制定的远没有这些企业严格,如果学生连学校的规章制度都不能遵守,又怎能被这些大企业聘用呢?所以要不断用企业的高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将来就业的企业比学校的要求还要严格,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我曾经问一位分配到外企的毕业生有何感受,他说外企管理非常严格,服装、发饰统一标准,甚至行走都有固定的路线,使他的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表示一定努力工作。 
  2、心理角色转变。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教育更要贴近社会,贴近企业。企业从而要求中职毕业生能零距离就业,即能“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但是从现实来看,不少中职学生还不习惯于这种要求。在“2+1”培养方式的第三年在企业实习期间,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文化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文化氛围,心理准备不足,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下不去,所学知识和工作实践脱节——用不上,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留不住。学生角色不能立即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导致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究其原因,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目前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意识不够,自我封闭,缺乏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3、企业文化的对接。 
  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和人沟通共事的能力。企业要求职工应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不少学生由于年龄小,独生子女多,阅历见识浅,更缺少同甘苦共患难的锻炼机会,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和先人后己的精神。这就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校徽、胸卡、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指示牌、信封、稿纸以及交通工具上的标识都应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突出“职”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要通过创设相应的精神和物质环境,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其就业的需要。 
  同时重视职业训练活动,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把学校的实训实习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总之,由于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中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