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委托代理异化条件下的非正式组织控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楼 时间:2014-06-01
2. 非正式组织控制特点。从委托者来看,个人目标的需要使代理者容易被控制成为选择代理者的重要标准。由于控制权与索取权的不对称,委托者从企业经营收益中直接获益的机会或比例甚少(特别是和他们的政治声誉比起来),当其它的收益超过企业经营的直接收益时,他就会舍弃最终委托者(国家)的利益而追求个人的利益。因此,委托者并没有多大的积极性要选择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人当经理。因为这些有能力的管理者或许能够把企业管理经营好,但是对委托人来说未必是好事:一则实现企业的资产保值增殖并不一定能够给他们带来直接的利益;二则在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即使带来了利益也未必能够弥补在其它情况下的机会利益;三则对这些高水平的代理人由于个人关系的非亲近性,在利用他们充当实现个人利益时难免不会带来个人利益甚至政治声誉上的风险。 
  所以,委托者并没有坚强的意志要选择实现国有企业目标的优秀管理者,管理者的能力标准可能会被个人的关系标准所替代。关系亲近者的行为的可预测性和易于把握性,使代理者成为权利斗争或寻租工具就比较可靠。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的发生,即当委托者想实现的仅仅是个人经济利益目标,而且这种经济利益目标越直接、越快捷被认为越好的时候,委托人可能并不一定用社会交换的方式来选择代理者,而可能用直接的经济交易方式来选择代理者。于是,所谓的“卖官现象”就有可能产生。 
  再从代理方来看,成为委托—代理链上非正式组织圈内成员更容易实现个人的控制权收益。作为企业经营者的代理者的经营收益一般和经营管理的绩效有直接关系,但是在目前国情条件下,经营者的收益又不可能完全体现绩效,因为名义收入差距的过大会引起社会心理的不平衡。因此作为理性的管理者,在制度所赋予的经营收益过低的情况下,他会转而寻求其它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于是追逐控制权收益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代理者可以通过控制权来实现对货币收益事实上的占有权,这是一种由职务所赋予的控制权带来的低风险收益。这样,在企业正式制度弱化的情况下,代理者为了能拥有或维持实际的控制权,就会想方设法和委托人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直至利用寻租行为,以便使委托者的主管评价对自己维持控制权有利。代理者与委托者之间这种良好的个人关系,容易使相互之间取得信任,在行使各自的控制权时很容易达到各自的目的。 
  3. 非正式组织控制的后果:个人社会资本积累与组织交易成本的增加。现在的问题是,同一层级的委托人可能是一个团体,同一层级的代理人也可能是一个团体,团体中可能有多个成员,他们的目标未必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人与委托人之间、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以及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将进行一场极为复杂的博弈。博弈中各方的得益取决于建立关系的概率和成本—收益比率大小的比较。不管对于委托者还是对于代理者,当他们在国有企业内的亲人、朋友、熟人圈子较大时,也就是关系距离越近的人越多、关系距离越远的人越少,那么建立和自己有共同目的的圈子的概率就大,而成本就少。 
  所以,委托者和代理者都有在企业内安插家人、自己人、亲信或密友的动机,这样容易使自己在委托代理链条中获得核心地位,从而得到丰厚的博弈收益。各个委托者成员凭各自的关系挑选自己的代理者成员,这样不可避免的:不同的委托者和不同的代理者之间会形成各种宗派。宗派对个人来说会累积社会资本,但是对组织来说,各宗派之间的博弈、斗争、不停地分化与组合无疑会增加组织的交易成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紧密,使非正式组织沿着偏离于国有企业目标的消极方向演化。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代理者之间通过非正式组织获得了个人的社会资本但是确造成了组织交易成本的增加。 
   
  四、 结论 
   
  在委托—代理异化的前提下,非正式组织成为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实施机制。这一机制不但在委托—代理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普通员工之间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用非正式组织合谋争夺利益,这种现象经过一定时间就会在整个组织蔓延,从而造成组织派系林立,冲突与矛盾增多,增大组织的交易成本。普通员工利用非正式组织来索求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制度变迁中尽量少受影响。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转轨经济的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改革,1994,(6):11-24. 
  2.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65-70. 
  3.刘楼,涂成林.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主管亲信的比较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