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债务重组的损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01
论文关键词:债务重组 所得税 损益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企业应能够随着外部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身的经营方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经营管理不善,或受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等,使财务状况发生困难,表现为产品滞销、积压、资金周转不灵、产品开发研究滞后等,导致盈利能力下降或出现亏损,现金流转不畅,出现暂时性的资金短缺,难以按期偿还债务。这使得债务纠纷屡见不鲜。尽管按我国的法律,债权人有权在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向法院达成正式和解协议,破产程序应予中止。此外,即使债务人进入了破产程序,也可能因为相关的过程持续很长,费时费力,结果还可能难以保证债权人的债权如数收回。于是,就有了一种解决债务纠纷的方法,即债务重组,包括减少债务本金、债务利息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遇到债务重组,对于债务重组的确认、债务重组后的纳税调整、损益分析等问题,更是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企业债务重组综述
(一)债务重组收益的分析
债务重组的定义: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
债务人通过债务重组,通常情况下会获得收益,按照债务重组准则的要求,这部分重组收益不计入当期的损益,而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处理。
债务重组中会计上确认资本公积的情形有三种:
1.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支付的现金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科目。
2.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用以抵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小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3.债务人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如果债务人重组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付金额,债务人应将重组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将来的应付金额,减记的金额计入资本公积;债务人涉及或有支出的,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应将或有支出包含在将来应付金额中,据此计算应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如果或有支出未发生,应将未发生的或有支出计入结清债务当期的资本公积。
(二)债务重组损失的分析
会计上确认债务重组损失的情况有三种:
1.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债权人收到的现金低于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债务人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如果债权人重组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收金额,债权人应将重组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将来的应收金额,减记的金额作为当期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用以抵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大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部分,作为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三)债务重组方式
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以下几种债务重组方式:
1.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
2.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是指债务人转让其非现金资产给债权人以清偿债务。债务人常用于偿债的资产主要有: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3.债务转为资本:是指债务人将债务转为资本,同时债权人将债权转为股权。以债务转为资本用于清偿债务,对于股份制企业法律上有一定的限制。例如,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公司只有在满足国家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将债务转为资本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
4.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
二、分析案例
(一)华光水泥厂债务重组案例
1992至1994年该企业建设时期,经历了国家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而该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为:其母公司(某建材集团)基建拨款1.69亿元,中国建设银行贷款5.25亿元,其他款项1.76亿元,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原设计预算在一年多时间翻了一番,银行贷款利率一提再提,所借建设银行5.25亿元长期贷款(本金)至1999年9月债转股时本息总额已达9.88亿元,其中利息达4.63亿元,贷款利率平均达到12%,每年仅利息就达1.3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0.1%,债务负担非常沉重。通过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该企业采用“债转股”式实施的债务重组,对该企业扭亏脱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企业步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盘活和回收银行的不良资产提供了契机。
(二)债务重组的方案
1.重组的目的。(1)理顺产权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便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2)实施债权转股权,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3)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职能与社会职能相分离,逐步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状况,提高主体经营效果和劳动生产率。(4)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提高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
上一篇:关于企业财务危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