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文献述评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01
无论是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的提出还是对其特征和构成要素的研究,最终的目的还要归结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其绩效的研究,且该研究都是集中在个案或多样本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国外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我国相关文献极少。
孙永祥(2001)依对资产负债率、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及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指标的比较,对1998年的上市公司数据检验,提出治理结构的差异导致民营上市公司和国有上市公司绩效差异的问题。杨龙志和朱世平(2006)基于2005年对浙江省家族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家族企业融入外部资本和管理资源都存在一个追求短期销售绩效的倾向;家族企业股权分割清晰能显著提高企业绩效,同时,目前的家族企业外部顾问或外部董事的“公正性效率”显著大于“适用性效率”,从而促进了家族企业治理效率的改善。唐哲(2008)以2005年在深、沪上市的110家上市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发现家族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存在U型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其它因素对绩效的并没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石先兵(2008)利用2007年的年报数据检验发现,家族上市公司现金流权的增加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董事会中,家族人员所占的席位对家族企业的治理绩效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董事会中家族成员比例越大,企业的治理绩效越低;家族上市公司的业绩优于其他上市公司,而在家族上市公司中,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对绩效并没有出现假设中的正相关关系,反而存在负相关关系。陈凌和鲁莉劼(2009)在对浙江制造业的的调研,通过估计生产函数模型发现:在家族企业中,裙带关系对绩效有显著的损害,一把手的受教育水平与绩效正相关。何慧敏(2009)认为目前国内对上市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仍主要应用委托代理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她创新型地运用当家理论,并辅之以代理理论,对2004-200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其治理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现金流权、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率、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流通股比例、控制权取得方式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价值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家族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不显著。田银华(2011)以2009年沪、深两市184家上市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回归分析发现:上市家族企业的高管控制力、总经理特质及企业营业收入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董事会治理结构及总资产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债权人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则因上市家族企业规模和营业收入的不同而不同。
四、简要评述与展望
在我国存在的一个事实是绝大多数的私营企业普遍采取家庭或家族所有、主要家族成员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的方式。这部分企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推动量,即使从长远发展来看,也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企业群体。
从对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效率研究发现,我国家族企业普遍采取家族成员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单边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严重阻碍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对其效率有着双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实现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和制度创新。
从大量文献来看,对我国家族治理结构的研究重点都放在了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构成及演化,并从三维度向四维度及多维度的分析思路发展,但是这些研究基本都是依托企业生命周期和委托代理理论,最近开始对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演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理论和视角开始多元化。同时这两年开始了对治理结构演进的个案的案例研究和多样本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未来对该领域的研究应该更多的具体案例分析和大量样本和跨地区的实证研究,这样的研究才具有更深远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绩效分析,我国的研究也基本是遵循国外的研究思路重点是实证研究,但是研究对象基本都是上市公司,且绝大部分是小样本、静态的分析,缺乏大样本对比分析和从时间纵向角度的时间序列研究,这将是未来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Neubauer,F F.& Lank,A.G.The Family Business:Its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ility,Foreword by professor John L.Ward,1998,New York:Routledge.
[3]陈凌.信息特征、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组织[J].经济研究,1998(7).
[4]钱海婷.四维度的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演进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8(4).
[5]吴炯.家族企业的分立治理结构选择及案例解析[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1(6).
[6]边文霞.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演变研究—基于企业契约理论的博弈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下一篇:关于中国企业对老挝农业投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