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01
高校教育一线的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观念和创新培养的才能。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首先,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完整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有近似完美的个人品格和正确的世界观。其次,教师要爱岗敬业。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将最新的教育和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当中。要平等对待学生,充分认识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再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培养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鼓励支持教师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高校努力创造条件,不断增强教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另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各类教学名师。学校创造条件使高水平的人才留得下,安心工作,安于教学。
3.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1)鼓励学生具有怀疑精神。要教育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不必迷信传统、书本、权威。例如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大气污染控制”中烟气脱硫的内容:脱硫效率还有提升的空间,这要靠创新发明来提高。当前,已经有学者研发脱硫增效剂来提高脱硫的效率,但是书本并能有涉及到这些内容。因此,书本并没有穷尽真理,仍然有许多领域等待探索。即使是真理的知识也有相对性,不必将其绝对化。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大胆怀疑,勇敢质疑,培养学生具有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和坚忍不拔的品格。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登台演讲。教师在教学中设法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辩论、演讲的机会。在环境专业的“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中进行一些模式的尝试,例如在固体废弃物收集方式的内容上,根据城市的变化情况,结合书本的内容,讲述自己收集方式的思考和创新思路。同时,让同学比较思路的合理性,并提出个人的想法,展开辩论。只要大家一致认可,并且合理,就可以获得好的评价,并记录在平时的成绩中。教师针对大家的发言,给予恰当的点评,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就可获得好的评价,对同学的发言技巧给以指导,并促进学生提高发言水平。
(3)课堂内外结合。知识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内,充分发挥课堂外的时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环境专业的“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中固废收集运输内容方面,安排学生走上街头收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分组选派学生从垃圾的源头开始到最终处置环节,详细记录(纸质和照片),整理为产品(报告和电子产品:录像和PPT),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到现实场所收集信息资料,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多次讨论之后了解现实情况中固废处理方法和不足,最后提交一份自己改进的固废处理方案。此方案的优劣也通过课堂的交流和讨论最终获得评价。根据环境专业课程的内容,教师设计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和实践方式,积极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4.积极推行产学研相融,建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
学校积极构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加快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转化率,激发教师和学生创新的热情。学校设有企业的项目课题和教师培育性的课题以及大学生创新课题,学院鼓励环境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水、气、固废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找到了施展才华、实践创新的舞台。在水的净化课题中,例如如何降低生活污水的BOD和COD等指标都吸引着同学的学习热情,激励同学去实践、思考。这些课题既完成企业的需求、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又深化了理论知识,不断激发出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成就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极好的平台。
四、结语
通过环境专业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普遍认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提高,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笔者认为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迫切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牢固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不断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在教学方式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智慧,不拘一格。在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在人才培养中创出一条新路,为本科院校找到一条发展的大道,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