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解构、适用性和对接机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熊惠平 时间:2014-06-12

  三、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究的三大基本内容

  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究,是要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为总指引,以各高职院校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具体指引,构建适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同样具有特色的“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寻这一模式从个案研究到全样本研究、从局部地区(东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研究扩(展)升(级)到全部地区(包括中部欠发达地区、甚至西部和西南部落后地区)研究的必要性特别是可行性,由此进一步探讨这一模式的具体实施思路、操作路径;其中,解构研究、适用性研究和对接机制研究构成三大基本内容——要以解构研究为基础、着力破解适用性研究这一难点问题、集中解决对接机制研究这一重点问题。

  (一)解构研究是基础
  解构研究是将高职教育“总部—基地”这一模式作为母模式,然后将它分解为两个子模式——“位于大(中心)城市的学校总部—位于中(小)城市的学校总部的基地”模式和“位于中等城市的学校总部—位于小城市(乡镇)的学校总部的基地”模式。“母子”模式的解构为总部经济机理应用于高职(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从母模式到子模式的解构,这是一项拓展性研究。从基于总部经济的“基地+基地”模式的首次提出,到这一模式被细化为高职院校的“学校总部—工学结合基地—生产制造基地”的“三段一站式”的工学结合新体系模式;从“总部—基地”这一母模式(笼统模式)到其被细化为上述的两个子模式,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研究正在深化。其具体表现:一是通过这种办学模式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类别增加了,从而使高职教育服务的面更宽了。“三段一站式”体系模式培养的主要是服务于总部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和服务于基地发展需要的先进制造业人才,这两类人才主要是面向大、中城市的,而细化的这两个子模式不仅培养这两类人才,还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广大乡镇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和服务于“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种实用新型人才。二是这种办学模式的立足之处,实现了“点—线—面”的延伸和扩散。模式解构的背后,其表象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面更宽、范围更广——从东(南)部经济发达区域扩展到中部欠发达地区甚至西(南)部经济落后地区、从个别学校实验这一模式到全国大面积地铺开;而其实质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适用性研究是难点
  适用性研究,其关键是要试图找到这样一种奠基于各地、各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具有普适性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换句话说,适用性研究是要探讨缘起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总部—基地”模式推广到全国的必要性特别是可能性,其核心在于探究这一模式作为一种普适性模式的必要性特别是可行性——其所具有的普适性价值是否可以或如何被借鉴、应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落后地区及其高职院校。这一观点的立足点在于:高职教育的“总部—基地”办学模式,虽然内生于总部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自身运行的特点和独立性,高职教育办学可以相对超脱于区域经济的总部经济发展布局;这就是说,即使某区域(地区)总部经济发展滞后甚至落后,也能够借鉴或模拟或采用“总部—基地”这种管理架构。
  通过模式解构研究表明,内生于总部经济发展的“总部—生产制造基地”模式扩展到“总部—基地”模式再扩展到高职教育的“总部—基地”模式,已经实现了从经济型模式到一般模式再到教育型模式的扩展;而高职教育的“总部—基地”模式从母模式又分解为两个子模式,又实现了在高职教育运行内部从典型模式或集中型模式到分散型模式的延伸和扩展。由此,这种母子模式演化所彰显的普适性表现在:从个案研究到了全样本研究;从个别学校到了众多学校;从特殊地区地域(如东部、东南部)到了全区域;并且“基地”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再局限为产学研基地或先进制造业基地,还包括高职学校(本部,即总部)的分校(部)、教育培训中心(站)、实践实训中心(站)等,“基地”的触角到了广大乡镇、农村。这就是说,即使是设在中等城市的高职院校(目前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虽然仍设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但向“下”即向中小城市甚至乡镇发展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趋向)应该也能够借鉴或模拟或采用“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因而,在学习、借鉴、应用“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过程中,特别要挖掘、体现出这样的思想:揭示普适性不是抹杀或淡化个性,而是更加彰显、张扬个性。
  当然,还是要正视适用性研究的难处。其“难”处主要在于:由于本研究的不可替代性(目前尚未见有同研究),因而这一相对“陌生”的东西,要被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及其高职院校接受或受到肯定,必会历经理念的宣传、理论体系的构建、工具的推介、个案试点、小范围推行、大面积推广的渐进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具有不确定性。正视难处,正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建设。
  (三)对接机制研究是落脚点和重点
  对接机制研究之所以是落脚点和归宿就在于,高职院校办学在“总部—基地”的总模式下,无论学习、借鉴从而采用什么具体模式,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不会变;而显然这一研究也必然成为重点。
  这里的“对接机制”是指高职院校要以“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切入到以致嵌入到所在城市(地区地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从而建立彼此持续成长的长效机制。在此要强调的是,对接机制建设研究要包括经济发展的对接机制建设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对接机制建设研究这两个层面;特别地,要将社会发展的对接机制建设研究提到重要位置。因为此前的机制建设研究,偏于甚至仅仅指的是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建设研究。在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巨大成效但深度改革遇阻,而社会改革正在破题并已着手推进的时候,社会发展的对接机制建设研究就显得尤为紧迫。这一研究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肩负培养社会管理改革所需要的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也有助于将高职教育办学宗旨扩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走服务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齐头并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