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
摘要: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执行约束性弱、预算考核不严格等问题。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完善预算管理考核体系,方能有效提高高校预算管理能力。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资金体现来源渠道多元化、支出形式多样化等新的特点。这些变化对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在预算管理方面。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的许多高校在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及探讨,探讨有效解决预算管理难题的新思路,提出破解预算管理的相关解决对策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预算管理及高校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指在管理中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也是对经济活动的收支计划的编制、审查、执行和结算等行使职能的过程。
高校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利用预算对高校内部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控制,以便有效组织和协调高校的办学活动。它是高等学校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也是高校财务工作的中心内容。
二、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预算管理意识不明确,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长期以来,高校管理层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缺乏预算全局观念,不重视预算编制,缺乏自主理财意识。首先,高校预算的编制主要由财务部门和有关个别人员参与,详细的各部门预算收支内容没有公布,预算的内容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知晓,预算的透明度不高,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其次,学校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只是被动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虽然多数高校都建立了二级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校级财务部门对各学院通过编制部门预算对经费使用进行总量控制,但二级学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缺乏管理意识,不明白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对于学校给定的经费预算缺乏统筹规划,随意使用。此外,高校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预算审批程序不明确。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缺乏全局性与前瞻性
目前高校参与预算编制的人员大多不是专职预算管理人员,编制者对高校复杂的业务活动了解有限,难以对预算编制提出切实可靠的依据,仅是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当年的财务收支计划,不能对学校内外部影响预算因素进行广泛的搜集和分析整理,缺乏缜密的科学论证。没有针对高校的特点或不同的开支性质进行合理科学的测算,难以对学校预算管理提出细致可靠的依据,不能将预算管理与事业发展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致使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高校年度预算与事业发展规划不相适应,不同期间的预算缺乏有效衔接,预算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受到约束,对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支持力度不够,甚至与事业发展规划发生冲突。
(三)预算执行随意性大,约束力不强
高校预算一经确定,应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预算执行部门应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或调整。但是由于许多高校在预算执行、控制、调整等方面没有相应规范的制度和程序,没能对预算执行过程及时有效地实施监控、跟踪管理和指标考核,没能将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进度信息及时进行反馈。一些高校内部各部门负责人存在“有钱用完再说,到时不够再要”的思想,预算指标和项目起不到刚性和权威的作用,预算的执行偏离预算计划,部分预算项目直接或变相改变用途和使用方向,造成预算执行力度不强或形同虚设。预算管理明显“弱化”、“软化”,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相差甚远,大大影响了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