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四)预算控制和执行缺乏预算考核体系
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预算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高校内部各部门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有助于各部门按照成本效能、效益效能原则优化配置资源。现行的高校预算管理普遍只重视事前和事中管理而不重视事后管理,预算管理一直停留于制定预算和执行预算方面,对预算绩效评价重视不够。部门预算考核流于形式,仅限于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预算执行的效果没有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年终绩效考核一般由财务部门根据预算的执行数与定额数对比,用超预算与不超预算作为评判标准,方法过于简单。对合理开支,经费节约的部门没有奖励,对超支的部门没有惩罚,导致预算考核流于形式,预算绩效考核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完善高校预算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一)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应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强化高校管理层及教职工的预算意识。要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工作的积极性,树立全员参与预算编制的思想,发挥其主人翁意识。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内部预算管理办法等制度,强化预算的纪律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明确预算的收支范围,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编制原则和方法,严格预算执行、调整的具体规定。
(二)改进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管理技能
高校预算编制应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将预算编制与学校预算年度各项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事业发展及其轻重缓急,合理配置资源,保证重点,兼顾一般;要引入企业管理理念,灵活运用零基预算方法,根据高校正常运转和日常工作任务的合理需要,依据财力的约束性,以定员定额标准编报基本支出预算,按照事业发展的需要编报项目支出预算,全面、明晰地反映高校经费需求情况和支出安排方向,切实发挥单位预算管理在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债务预算管理机制,将高校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内,便于学校谨慎调度和管理资金。高校预算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后续教育知识学习,增强预算管理意识,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能,提高预算管理技能。
(三)建立严格、合理的预算调整机制,加大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建立预算调整机制。通过对预算调整的条件、审批程序做出严格规定,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控制的规范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很多因素可能导致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方案、目标之间出现的预算差异,高校应对预算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
应对预算执行过程和预算结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为提高预算的科学性、透明度,避免预算方案出现偏差,预算编制必须接受来自校内外各方面的监督。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必须层层把关,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依照预算审批程序,对日常预算支出活动进行管理。预算管理委员会要严格预算支出审批程序,对超预算、无预算的支出,应拒绝审批。
(四)完善预算管理考核体系
高校应当依据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对各预算执行部门进行全面评价,将预算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的考核和奖惩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才能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高校应当在对预算编制准确性和及时性、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的基础上,肯定业绩,找出问题。要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对积极增收节支,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的部门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预算超支,违背预算管理规定或预算执行情况差的部门予以惩罚。通过考核与奖惩的结合,维护高校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好地做好高校预算管理工作。
总之,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其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财务状况。必须加强预算管理意识,建立健全严格、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才能改善高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资源使用的有效性,才能保证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海军基层部队财务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