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及其对绩效评价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03
根据简单的行为逻辑理论-动机产生行为,可以知道,只有评价主体有了评价动机时才会产生评价行为,因此绩效评价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谁有评价动机的问题,也就是谁是绩效评价的主体。纵观绩效评价主体的轨迹,它随着社会的而始终处于不断的演进过程中。那么,它又是如何演进?遵循什么逻辑演进?其演进对绩效评价有何影响?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又如何呢?

  一、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

  我们将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一元评价主体时期

  绩效评价的思想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日益丰富,但意义上的绩效评价则是随着企业的出现而产生的。在早期的业主制和合伙制的古典企业中,企业的显著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自觉地、辛勤地管理着企业。此时的生产过程和工艺简单、销售链条短、生产销售环节少,投资者只需采取一些简单的产出指标,如每码成本、每吨公重成本、每吨铁轧所耗焦炭,销售毛利等就能凭经验对生产进行有效的管理(王化成、刘俊勇2004)。这种经验管理阶段的绩效评价, 唯一的评价主体就是投资者,评价的目的也只是满足自己生产管理的需要。

  (二)二元评价主体时期

  19世纪40年代公司制企业产生, 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古典企业逐步向现代企业转变。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股份制的不断完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大部分投资者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把经营管理权委托给了职业经理,由此而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问题。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希望设计一种激励约束机制来奖惩代理人(经营者),以诱导代理人为委托人的最佳利益而奋斗。但代理人的行为(努力程度)是不可观察的,委托人只能通过对绩效的评价来度量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从而更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选择。与此同时,投资者单靠先进的技术已不足以取得绝对优势,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增加主权资本之外,还要向银行大举借人资金。而银行家面对众多的,数额巨大的资金需求者,深深感到,单纯象过去那样以企业个体信誉或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观判断和经验估测作为贷款的依据,必然会身陷泥潭,血本无归。因此,资金委托方的债权人往往要求资金代理方的债务人提供相应的报表,以报表数据体现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作为是否放贷的依据。建立在这种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的绩效评价是委托人为了达到与代理人激励相容的目的而测定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并将这种努力程度变为定量计值或主观效用的行为(朱朝霞,2000)。在20世纪80年代前,这种基于投资者与债权人利益的财务评价几乎是企业绩效评价的全部内容(孙永风,李垣,2004)。

  (三)多元评价主体时期

  无论是一元评价主体还是二元评价主体遵循的都是资本逻辑,更准确地说是物质资本和财务资本逻辑。按照这种逻辑,绩效评价也是为提供物质资本和财务资本的投资者服务。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种状况才出现了变化,企业理论中出现了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该理论认为:公司不单纯是为资本所有者谋利益,而是要为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内部经营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谋利益。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承认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来源,因而都有评价企业绩效的要求。按照这种逻辑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扩展到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Clarkson,1995)。

  与前两者比较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更具特征:1.层次性,在企业组织层级化的格局下,企业绩效评价主体必然是分层展开的。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处在第一层次的应是外部利益相关者,经营者对绩效评价处在第二层次,员工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也要评价企业,属于第三层次。2.信息的非对称性,在共同控制的企业里, 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并不一定均衡地分配给各个评价主体,而是可能相对倾斜地为某一类利益相关者掌握和利用。3.利益的冲突性,由于各评价主体处于企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并因此形成利益差别,各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只能在动态搏弈中求得平衡。因此,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质是要对谁创造了多少价值给出答案,是揭示企业内在价值和提供创造价值途径的行为(毛道维,2001)。

  纵观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绩效评价主体的界定与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理论以及管理理论密切相关,但这只是外在表现的影响,其演进的内在逻辑,是企业核心资产所有者的变化过程。在古典企业时期,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来源是物质资产,因而投入物质资产的所有者最关心企业绩效。

  后来债权人成为重要的物质资产的投入者,也开始关心企业的绩效。而现代企业的物质资产已逐步失去其独一无二的光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产可以是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任何一种要素。核心资产的所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按照他们的谈判能力共同影响企业价值(Rajan和Zingales,2000),从而产生了多元评价主体。

  二、评价主体演进对绩效评价的影响

  评价主体演进对绩效评价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绩效评价作用的影响,在单一评价主体时期,它是作为生产管理的工具;在二元评价主体时期,它是一种激励约束手段;而在多元评价主体时期,则是企业价值分配的基础。其二是对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影响。

  (一)评价范围

  单一评价主体时期,评价主要是为了满足投资者生产管理的需要,但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投资者自己进行的,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评价只是对生产成果进行事后衡量,目的主要是寻找生产管理中的问题,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在二元评价主体时期,对企业评价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的债权人和不参与管理的投资者,由于他们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就必然要求评价从事后结果评价深入到事中经营过程的评价,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管理控制资料等。在多元评价主体时期,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分别参人到企业价值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对企业绩效评价的侧重也就不同,这就要求绩效评价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次对企业作出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范围应是企业整体价值创造的全部过程。

  (二)评价目标

  在投资者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当然的选择。当时企业理论与管理论都还处在萌芽阶段,人们朴素地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的越多。但利润指标的缺陷是没有考虑风险因素,易导致决策的短期行为,因而逐渐被股东财富最大化取代。

  该观点认为,股东不仅要追求目前财富最大化,还要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只有在财富安全的条件下,才能考虑财富的扩大。也就是说,首先得保证负债的顺利偿还,能生存,股东财富最大化才能得以实现,这也就考虑了债权人的评价目标。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的长期价值有赖于员工的知识与能力,企业与投资者、客户、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着眼于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也成了企业评价的目标。

  (三)评价指标

  在单一评价主体时期,由于产品和业务较为简单,采用简单的财务指标,如利润(当时最主要的指标)就足以满足需要,各指标之间也相互独立,尚未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进一步和竞争意识的提高,这种简单孤立地使用财务指标来评价绩效已不能满足资本家最大限度攫取利润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以净资产利润率为核心的财务指标体系。净资产利润率综合考虑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评价要求,明显带有二元评价的特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已日趋完善,但它不能也无法涵盖绩效评价的全部内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单纯以财务指标评价企业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非财务指标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由于非财务指标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更能反映企业价值形成过程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信息,因而是多元评价的必然选择。因此企业绩效评价已发展到财务评价与非财务评价的有机结合。

  (四)典型方法

  单一评价主体时期,人们对企业的认识还处于幼稚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评价方法,只是简单的比较来评价企业。在二元评价主体时期,最能体现其评价特征的评价方法是杜邦分析法,它以净资产利润率为核心,将若干个用以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综合起来说明净资产利润率的变动。在多元评价主体时期,满足多元化评价主体共同需要的绩效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虽然各评价主体在提高企业价值这一点上有共同需要,但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不同,要建立能满足全部绩效评价目的的方法似乎不大可能,必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平衡计分法(BSC)比较适合经理人员进行内部管理,经济增加值法(EVA)和修正的经济增加法(REVA)则更适合于小股东等外部的绩效评价。这些评价方法不同于原来评价方法的是,它们同时考虑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平衡计分法将投资者、顾客、员工三方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满足相关利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我们也认为多元评价主体的绩效评价方法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包括适于多元评价主体使用的企业绩效评价平台体系和适合不同评价主体的专门体系(沈亦灵2001)。

  三、绩效评价主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前已述及,绩效评价主体是沿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而不断演进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对社会影响的增大,企业绩效评价主体将呈现新的特点与趋势:

  (一)评价主体将进一步多元化和社会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性质将发生重大变化,原来垂直一体化管理的企业将逐渐消失,借助高度发达的通讯技术,企业逐渐演变为一种松散的联盟,企业经营范围更广,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更多,企业绩效评价主体也日益扩展。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评价主体将会愈来愈借助社会专门机构或中介机构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机构的专门化和社会化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必然结果(曹建安、张禾,2003)。

  (二)知识资本所有者将成为最重要的评价主体

  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其实就是企业核心资产所有者的演进。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资本完全融入了企业价值及增值的创造过程,并且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核心资产。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基础结构资本和市场资本等(孟翠湖,2004),由于这些资本都属于专用性较强的资本, 其所有者在将其投入企业后,会比其他财务资本所有者更担心“敲竹竿”问题,从而更加关心其投入企业资本的安全性。因此,知识资本所有者将成为众多评价主体中最重要的评价主体。

  (三)评价主体对评价方法选择将更趋性和人性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新月异,经济时代多年不变的技术和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夜之间可能成为过去。如果用固定的分数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绩效,很难说明89分的良好级就一定比90分的优秀级差一个档次,并且,将性质不同的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必然使结果缺乏科学性(张蕊,2003)。同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来就是主观和客观并行的,不能忽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观性。像绩效评价这类活动,定然要受评价主体性格、偏好、价值观念、经验知识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方法的选用上,更具科学性、人性化的数学方法将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四)评价主体对评价指标的选择将更具有综合性

  人们已经认识到要全面、准确地评价企业绩效不仅要考虑物质层面,也要考虑精神层面;不仅要考虑定量的财务指标,而且要考虑定性的非财务指标。但在现行的28项评价指标体系中,只有 8项非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充分地反映企业各方面的综合绩效。应增加非财务指标的分量,如就业、环保、安全生产等层面的考核,促使企业全面、综合、协调地发展,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主要

  王化成、刘俊勇。2004.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管理世界,4:82—91

  朱朝霞。2000.关于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研究。财经研究,5:9—13

  孙永风、李垣。2004.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综述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预测,2:41—47

  Clarkson.Max B E.1995.“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Mississippi State,Jan

  毛道维。2001.企业综合评价的趋势及理论,经济体制改革,2:97—100

  Rajan.L,L.Zingales.2000.The Governance of The New Enterpris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X,Vires,Working Paper,Cambrige University

  沈亦灵。2001.多元主体下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上海经济研究,7:41~47

  曹建安、张禾。2003.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发展的几个新特点。生产力研究,1:271—273

  孟翠湖。2004.构建知识资本控制的基本思路。会计研究,12:67—68

  张蕊。2003.关于企业绩效评价中评议合理量分的思考。会计之友。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