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再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国民 华文英 时间:2010-07-03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的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已显现不适应形势的弊端。文章提出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别核算、集中开户、代理记账”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并就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中强化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体制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财务管理模式 部门预算 支收两条线 国库集中支付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高等教育改革至今,尤其是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学科建设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持续增长。200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19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和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的办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的财务活动呈现新的特点。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我国要逐步建立起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投入、社会捐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筹资渠道多元化打破了原来单一的财政拨款的筹资模式,高校内的经济活动除教学、科研等保障要求外,还要面对后勤社会化等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因而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一、建立适应高校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

  1998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该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前一种模式是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由财务处对全校财经工作和财务活动进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各使用单位的各项经费,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其弊端是不利于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后一种模式是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根据财权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由学校内部各单位(即二级单位)进行的分级管理。分级管理虽给各基层单位带来了活力,但如果不加强统一领导,很容易导致各自为政,自成一体,使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得不到保障。因此,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施、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样化以及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建立更加适应高校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十分必要。我们认为,在规模比较大的高校可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别核算、集中开户、代理记账”的财务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

  1.统一领导。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财务对全校的各类资金从源头上实施统一安排、协调、规划。包括财政拨款、各种专项经费、学校的各项事业性收入、校外捐赠资金及其它渠道筹集的资金都要全部纳入校级财务统一管理和核算,并实施监控,从而确保学校资金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2.分级管理。就是要明确校级财务与二级财务的职责和权限,建立权责分明、管理高效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集中领导,精简高效的目的。对二级单位的财务人员应由校级财务委派,以便加强学校对二级财务的领导;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以财权下放院(系)等二级单位、财力集中学校为理财模式,从而既充分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又能保证学校财力的相对集中。

  3.分别核算。即学校作为主体的校级核算由学校财务处负责,各二级单位则分别实施单独核算,从而实现校级和二级单位的两级核算体系。对二级单位进行的核算则必须依据各类单位的性质来进行,如对教学科研类和行政管理类实行“事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核定收支、节余留用、超支不补;对后勤服务类和校办产业类实行“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成本核算、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4.集中开户。规模较大的高校设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校内各二级单位分别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账户,进行资金结算;资金结算中心在银行开户,对外结算。这种结算模式为各二级单位资金运作的合法性、安全性提供了保障,使学校能够有效控制各二级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时掌握各二级单位的资金状况;同时也有利于学校集中财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5.代理记账。即由学校向各二级单位委派财务人员,由他们为二级单位办理: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业务,财务处通过实行远程管理。同时,委派人员需对校财务处负责,并接受所在单位和学校财务处的双重领导。

  二、继续加强与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二级院(系)的自主权越来越大,与此相适应,高校二级财务的责权范围也不断扩大,因而多数高校院(系)财务管理实行“分级管理”体制。这是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活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但二级财务责权的扩大也容易造成有的院(系)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督失灵和学校财力过于分散,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推行,现有的财务管理制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因此,我们认为,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别核算、集中开户、代理记账”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还应该:

  1.强化部门预算。《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颁布实施,把预算管理工作纳入了法制的轨道,突出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也把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预算管理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校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关系到学校的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各高校资金短缺与学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相矛盾,通过预算管理以体现经费使用的计划性,反映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当年计划,可使学校内部各部门的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全面预算管理实质上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标志。

  同时,由于实行分级管理的财务模式,二级单位的财权相应扩大,通过校财务处与各二级单位根据部门的规划制定合理的年度预算,从而有利于各单位合理使用经费和学校对各二级单位财务的控制。

  2.严格执行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2002年,财政部提出了要深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改革,要求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或财政专户管理。

  随着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高等的投入逐年增加,高校办学经费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同时,由于高校的扩招和高校办学环境的改变,预算外经费(包括教育附加、事业收入、校办产业上交、社会捐赠、其它收入等)也逐年增加,因而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给一些高校带来了收费的混乱。因此,合理规范高校的收费管理,一方面可以优化高校的办学环境,同时还有利于学校加强对校内资金的调控。

  目前在高校普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各收费单位把所有收费纳入学校财务集中管理,统一核算,从而有利于规范校内经济活动和分配政策,杜绝各单位自收自支;也有利于学校汇集资金,增强对预算外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学校资产的流失;同时还可以促进干部廉洁自律,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

  3.建立适应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财务管理体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又名国库单一账户制度,TreasurySingleAccounts-TSA)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国库制度,也是对政府财政资金管理普遍采用的做法。其中心环节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集中支付。

  目前高校多种形式的办学管理体制形成了高校经费来源多头财政拨款格局,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核算的资金只能按财政拨款体制分级进行,由于中央、省、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进度、核算范围一致,这给高校的核算工作增加了难度。

  为了适应国库集中支付体制的改革,需要在高校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并对高校财务管理机构和职能作相应调整,应在财务处设立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和会计核算中心,加强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初始阶段,对不同的经费来源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如对预算内的财政拨款采用国库集中支付体制管理;对预算外资金包括银行贷款暂按现在的管理方式实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全部采用国库集中支付体制管理,从而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总之,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需要随着时代的步伐和高校的发展而改革,不同的高校、不同的时期应采用与之相应的财务管理模式,从而达到有利于促进高校事业发展的目的。

  :

  1.金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理性思考。江苏高教,2003(1)

  2.卢晓东。高校合并中财务管理新模式探析。理论学习,2003(6)

  3.于庆来,李汝。关于高等学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探讨。经济工作导刊,2003(12)

  4.彭源波。谈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社会家,2004(1)

  5.杨庆英。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思考。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