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与防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03
财务风险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高等改革使高校获得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同时也面临日益增大的财务风险。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是目前高校存在的一种重要风险,本文从概述入手,重点分析了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一、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概述
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指高校的财务状况在进行中长期平衡过程中出现的失衡现象,即高校经费收入与支出中长期内不相平衡,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
高校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一般财务风险,高校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高校财务支出担负着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经费开支的需要。日常性支出对保证各重点项目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高校支出总量不足的情况下,既要保证重点项目的开支,又要做好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财务状况失衡风险。虽然高等院校作为事业单位,在总体财务方面与企业有所不同,不太可能因财务危机破产,但其流动资金的短缺可能导致发不出工资、日常开支困难等现象,由此而产生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二、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成因分析
(一)财务风险意识淡薄,对财务失衡风险认识不足。由于高校财务风险具有隐性特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高校财务失衡风险认识不足。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成为法人实体,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同时国家的财政拨款相对减少,资金需求与财政拨款间的缺口日渐扩大,高校自筹资金的压力随之增大,迫使高校在筹集、调度及合理运用资金等方面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高校必须作出相应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要求。然而,不少高校管理者及财务工作者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转变,仍然墨守成规,不能正确测算学校的承受的能力,盲目追求,资金运用不合理,导致学校综合财力入不敷出,加剧了高校财务运营风险。
(二)对“开源”重视不够。目前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学费及住宿费等,收入渠道比较单一。尽管高校财政拨款的绝对额仍在增长,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高等教育成本的上升,大学的财政状况并未好转。在学校的各种支出日趋增加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依赖财政拨款,难免会引发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导致财务状况总体失衡。
(三)对“节流”控制不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资金浪费,即使筹到很多资金也有可能会出现流动资金“断流”的危机。高校应节约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配置学校资源,努力节约支出。目前许多高校对支出控制不力,给高校的运营带来了潜在风险。主要原因在于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学校行政机构改革滞后,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支出庞大,加大了收支平衡的难度等。
(四)学费欠缴现象严重,预期收入不能实现。目前,许多高校对学费催缴措施不力,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欠费数额越来越大,已成为困扰高校的痼疾。同时,随着贫困学生日益增多,而相应的助学措施又跟不上,导致欠费数额越积越大。这种势头在短期内难以遏制,已成为影响学校预算收入任务完成的主要障碍,给学校财务收支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五)责任不清,掩盖了潜在的财务风险。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指没有进入高校账簿体系的负债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由于管理层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意识淡薄,高校相继出现了“前任借款,后任还钱”的现象,进而导致贷款无法偿还。这种责任不清的现象不仅出现在校级层次,一些中层单位负责人也不顾自身经济实力,好大喜功,利用学校的招牌超前消费,使得任期内债台高筑,直接导致高校的正常运转难以维持。高校潜在财务风险的形成,管理人员责任不清是关键原因。
三、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决策的化水平。高校的各个级层都应该树立风险意识,特别是领导层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整个决策工作的始终。为防范风险,学校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并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及分析的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尊重有关专家意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科学论证,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二)开源节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财政拨款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资金,管理应上以节流为主。同时,高校还要改变传统的筹资方式,克服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思想,积极寻找新的筹资渠道。首先,要下大力气解决学费欠缴问题。学费的收缴率要与学院、系、职能处室的经费相挂钩,同时要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捐”的助学体系,落实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措施,组织困难学生开展勤工助学,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学生的欠费问题。其次,要多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加速科技成果转让,走产学研结合的思路,提升学校影响力。另外,还要打破传统的筹资观念,尽量争取社会捐赠,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社会投资、融资、国债等多种市场手段积聚教育资金,达到多方筹措教育资金的目的。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高风险预警效能。为加强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尽早发现高校财务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防止高校出现财务总体失衡现象,建立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预警系统非常重要。所谓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指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核算基础上,设置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财务指标,通过分析和评价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防的一种财务分析系统。
目前,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设置主要是确定财务预警指标和设立科学的财务预警标准。按目前的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可以用四个方面的指标来判断学校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1)反映支付能力的指标,包括现实支付能力和潜在支付能力。(2)反映年末货币资金构成的指标,包括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非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和自有资金净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3)反映资金动用程度的指标,主要考察自有资金动用程度。(4)隐性连带财务风险指标,反映校办产业财务风险、基建投资支付能力和基建投资财务风险。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确定一个警戒线。如现实支付能力的警戒线定为3个月比较合适;自有资金占年末存款的比重低于50%,应采取措施改变资金结构;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超出100%则应考虑偿还能力;校办产业和基建投资的负债率若大于100%,就意味着资不抵债,可能影响学校的财务状况等。
(四)加强科学预算,强化预算管理。高校预算是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对高校的事业发展有直接影响。依据《预算法》中有关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编制预算需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既要考虑高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高校的财力,力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校的财务预算是合理配置学校资源的有力手段,其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个方面。在收入方面,高校要积极拓展筹资渠道,争取社会力量、积极筹集国际国内的捐资助学等,不断壮大学校的实力;在支出方面,应在先保基本支出、后保项目支出的原则下,保证预算从编制、执行到调整都科学规范,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尽量采取先进的零基预算或弹性预算编制法,细化项目预算,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控制各种随意性开支,增强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另外,高校还应实行校内预算与国家部门预算相一致的预算方案,以防范预算不适应国库支付制度改革而引起差异性风险发生。
(五)强化法人经济责任制。高校财务状况失衡风险实质上是一种经济责任风险,它是由管理层决策失误造成的。法人经济责任制就是将这种责任直接与决策层挂钩,这样有利于强化高校管理层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意识,增强其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其为保证学校的发展更合理地筹集、使用教育经费,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从财力上保证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法人经济责任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经济管理水平。高等院校作为一个办学实体,其主要任务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因而容易忽视经济工作,轻视经济的作用。这种现象在很多高校中存在,主要表现为资金使用决策科学性不强、透明度不高,存在决策不科学、暗箱操作等现象;基建招投标、材料采购、工程管理、预决算执行等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多,浪费严重;校办产业效益较差。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够。法人经济责任制的实施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杜绝因管理层主观上不重视贷款资金的使用而产生经济风险。
(六)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高校要在《预算法》基础上,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体系,使财务支出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检查等活动中规范地进行,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转变理财观念。高校财务工作要与时俱进,工作重点不能仅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传统管理模式上,要从核算型向全面参与学校管理决策转移;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时分析等方面转移;要发挥财务工作渗透力强的特点,主动参与学校管理活动。二是要培养高素质的财务工作团队。通过内部学习的沟通交流机制,创造共同学习、定期培训的良好环境,实行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增强自身责任感,建立一支在新形势下从容应对挑战的财务管理专业队伍。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