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融资风险刍议 (1)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小安 时间:2010-07-03
 融资是我国高等实现跨越式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需要,是高校发展和适应高等教育市场化、社会化的需要,是高校融资符合市场资本扩张的本质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有限投入与社会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性融资成为高等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资金来源渠道。高校融资的机遇与风险并存,要防范融资风险,关键在于提高认识、树立风险意识、调整和完善资金结构、走多元化融资的道路。 
一、高校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财政部在其联合下发的教财[2004]18号文件中指出,高校融资过程中存在诸如对贷款风险认识不足、还贷责任意识不强、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超出高校的承受能力、缺乏勤俭办学思想、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发展、盲目追求办学高标准等问题。
  (一)片面追求奢华  部分高校大搞政绩工程,如修建豪华公寓、宾馆式办公楼、大型喷泉等,盲目攀比,讲排场、比奢华,铺张浪费。青年报近期与腾讯网合作实施了一项有4618人参与的调查,调查显示,83.9%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不少大学的建设存在“面子工程”和“过度消费”问题;然而另一方面却存在忽视教学质量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经费捉襟见肘、学术研究投入不足,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等问题。
  (二)地方政府越位  为追求所谓的“政绩”,某些地方政府热衷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片面强调教育GDP,为当地高等教育发展下达硬性指标,把地方高校建设列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甚至把城市管理和市场运作等手段运用到高校管理中,不惜借贷巨资开发高校园区和大学城,希望在短期内利用高等教育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期望借此拉动一座城市教育、科技等的综合发展。地方政府越位操作,助长了高校不切实际的贷款之风。
  (三)贷款比重过大  高校基建项目筹资渠道单一,对银行信贷资金过度依赖,贷款比重过大,超出了其身的承受能力。国家审计署2003年对杭州、南京、珠海和廊坊四市高校园区进行的审计表明,至2003年底,四市高校园区实际筹资257.1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占了近六成(59.4%)。而南京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已分别贷款7亿元和6.28亿元,分别占这两校筹资总额的93%和94%,债务负担沉重。
  (四)偿债能力有限  高校的偿债能力是有限的:高等教育产品是高效培养的社会劳动力,即使在国外也很少实行成本服务或将培养的人才公开出售,只是依靠学生的学费来补偿成本。我国高校现阶段收取的学费约占培养成本的四分之一,大多数高校以学费收入和国家财政拨款除维持正常运转,很少有节余。但提高收费标准涉及到国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与教育的公平性,已经受到公众质疑,期望通过收取学费归还贷款的想法脱离了基本国情,无法满足高校偿还巨额贷款的资金需求。
二、高校防范融资风险应遵循的原则
  融资对高校财务状况的影响非常明显:一方面,贷款增加了高校的资金总量,扩大了高校固定资产积累,可以极大地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自身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融资也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潜藏着财务危机。高校对待财务风险务必要正确认识、高度重视、遵循原则、把握机遇、积极防范。
  (一)树立风险意识,严格控制贷款规模  高校长期以来依靠财政拨款,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市场风险意识不强,对资金成本研究不多,对银行贷款资金的有偿性认识不足。确定贷款规模时,高校通常以满足建设需要为标准,对资金成本和还贷能力考虑甚少。要防范融资风险,高校必须树立风险意识,适度融资,严格控制发展规模,认真研究学校的财务状况和发展需要,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如果规模失当或过度,容易形成高额利息费用,势必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制约高校的发展。
  (二)树立发展意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融资关系到高校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务必加以重视。要注重高校内涵建设,不讲“排场”,不搞政绩工程;把融资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计划,筹集的资金要列入学校预算;在日常工作中,要对融资项目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对项目效益的前景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把握。
  (三)树立民主意识,坚持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  高校融资项目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表现不直接,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过程慢,因此,项目的选择和决策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对重大融资项目要认真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应具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论证报告、专家咨询书等背景性材料;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主观决策造成失误,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从而保证融资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真正实现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树立效益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效益性是融资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融资的目的。高校应建立融资项目经济责任制,加强债务资金的管理,有效合理地使用资金;要经常地、分项目地对债务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审核,并对资金的使用效果作出正确评价;对效益好且对学校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融资项目要给予支持,对效益差的项目坚决撤除,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充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五)树立研究意识,选择最佳融资方式  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组织财务管理和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对融资结构、融资方式、资金成本和融资效果进行研究,集中攻关,进而选择科学、合理的融资规模、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
  (六)树立意识,杜绝违规操作  要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法人主体地位,本着对高等教育事业负责任的态度,增强法律意识,敢于承担还款责任,制定合理的还贷计划,严格遵循融资规定和程序,避免出现失职、渎职行为。
三、高校融资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多元化融资策略  多元化发展性融资是高校防范贷款风险最有效的手段,除常用的以老校区土地置换方式获取新校区建设资金外,还可以选择如下融资形式:(1)校企联合。校企联合指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和的资金实力开展校企合作。具体有三种形式:一是企业提供资金委托高校培养人才和进行科研开发等,高校依靠自身教学与科研优势为企业相关服务;二是双方共同出资建造大学城,风险和利益共担;三是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区,依托高校科研、人才密集的优势,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相关服务,以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全面实施,该战略将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2)BOT融资。BOT即建设——经营——移交的简称。具体实施步骤为:高校提供土地,与项目公司签订基础设施建设合同;由项目公司融资建设学生公寓、食堂等经营性设施;投资方通过经营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合同期满,高校收回设施所有权。(3)TOT融资。TOT是移交——经营——移交的简称。作为一种引入外资的方式,TOT目前主要是面对国外投资者,但实际上并不排除我国有实力的私营企业、金融机构、基金组织等参与投资。具体做法是:双方在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后,把已经投产运行的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对方经营若干年,一次性融得一笔资金,用于建设新的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期满后,合作方再把该设施无偿移交给高校。在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积极采用BOT、TOT方式发展直接融资,对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尤为必要。BOT、TOT融资方式为我国实力雄厚、潜力巨大的民间资本进入高教领域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4)债券融资。债券融资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政府出面发行国债性质的高等教育专项债券。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可以发行具有高度公益性的高等教育债券,在债券利率、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由政府财政担保。二是高校可凭借自身的声誉发行一定数量的大学债券,以缓解高校发展资金需求的“燃眉之急”。
  (二)科技成果转化策略  高校应利用科研优势,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将所得资金用于高校建设。第一,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大力培养学术、科研带头人,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第二,高校独资或合资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公司,按公司化模式管理,按市场法则和经济办事,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第三,办好大学科技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如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开发基地和科技孵化基地,鼓励教师、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应用科研成果与企业合作。
  (三)助学贷款策略  利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解决学生欠费难题,增加高校收入。随着大学收费制度的改革,学费拖欠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在各高校欠交学费现象普遍存在,在中西部一些地方性高校尤为严重,有的欠费率达30%。实施助学贷款策略,可以满足贫困学生的求学要求,能有效缓解高校经费紧张状况,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参与,分担了高校的还贷风险。如山东等省区实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鼓励考入省内普通高校的贫困学生家长或法定监护人采用信用贷款或担保贷款方式,在户口所在地办理助学贷款,既降低了欠费率,又大大降低了还贷的风险。(四)“公办民助”策略  所谓公办,指学校管理运营等仍由公立高校负责,所谓民助,主要指民间资本参与学校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高等办学的积极性。这类模式的典型是建立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在投资建设方面要求必须由社会力量投入,执行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但在管理方面如师资、课程设置以及文凭发放上都要依托母体高校。这种模式有利于解决高等教育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借社会资本举办高等教育可以促进高教大发展。同时,由于公立高校在教学方面比较规范,也有利于帮助二级学院提升教学质量。从各国高校融资改革的实践看,尽管改革起点、力度和内容不尽相同,但依照高等教育产业特点实行法人治理,并将高校由单纯的政府投资转变为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多渠道投资办学的发展模式,己成为世界各国高校融资体制发展的共同趋势。实践证明,世界许多国家实行“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的高校获得了空前发展,有的还超过了公立高校的规模。 
  (五)校友捐助策略  高校应该加强捐资助学的制度建设,调动广大校友以及其他捐助者的积极性,提高捐赠收入在高校资金来源结构中的比例。可以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如英国的减税政策、新加坡的募捐配套政策等。积极募捐已成为西方大学应对经费紧张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1994年,美国大学所接受的捐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占高校总收入的7%;199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接受了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惠莱特3亿多美元的个人捐款;新加坡于1991年成立了大学教育基金,由于政府实行一对一的捐资配套政策,5年时间共获得捐款资金6.2亿新元,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高校还可以实行中外合作办学策略。高校通过与境外高校或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出资办学,引入国外资金以及先进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 
[1]杨东平:《2005年:教育发展报告》,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武毅英、罗丹:《我国高教投资体制改革的模式探讨》,《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王凯:《高等教育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建设》,《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第10期。
[4]卿文洁:《高校贷款风险初探》,《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 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教财〔2004〕18号。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