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政策探究:2001-2009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柴景春 时间:2014-06-17
  从表6中可以看出,在机械设备仪表与批发零售贸易行业中,非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的比重在10%左右,占比较低,表明在这两个行业中,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非流动负债的比重较高,从2003-2009年,其比重都达到50%以上,表明非流动负债的融资金额高于流动负债的融资金额。
  从纵向的角度分析,非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的占比较为稳定,不过在稳定中也呈现出略有上升的态势,表明上市公司逐渐增加了非流动负债的融资。
  其次,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将长期借款与总借款进行对比,得出如表7所示的结果。
  数据显示,机械设备仪表与批发零售贸易行业的长期借款/总借款比值低于0.3,说明长期借款的比重依然较小,短期借款仍占据主体地位;不过,该比值有缓慢增长的趋势: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从2001年的0.27逐渐下降到2004年的0.17,随后又逐步增长到2009年的0.29;批发零售贸易行业从2001年的0.14增加到2009年的0.27,表明与短期借款相比,长期借款有了更快的增长。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该项比值高于0.6,体现了长期借款的主导地位;不过,该比例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从2001年的0.77降低到2009年的0.66,表明该行业中短期借款的份额正在不断增加。
  3.6 间接、直接融资比例
  直接融资是公司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如股票、债券等,以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途径。间接融资是公司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媒介完成融资行为的一种融资途径。这两种途径各有优劣,本部分旨在分析这两种途径在上市公司中的使用情况。计算出3个行业的间接直接融资比,结果如表8所示。
  从表8中可以看出,机械设备仪表和批发零售贸易行业的比值均小于1,表明这两个行业的间接融资规模均小于直接融资的规模,不过从动态变化的角度看,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比值呈现出小幅波动上升的趋势:前者由2001年的0.36上升到2009年的0.48,后者则由2001年的0.56增加到2009年的0.70,说明间接融资比重有所增加。相对于这两个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此项比值上升幅度更大、趋势更为明显:从2001年的0.44快速上升到2009年的1.64,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该行业的间接融资规模已经超过直接融资规模。这表明上市公司正越来越多地通过间接渠道筹集资金。
  
  4研究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虽然不能判断上市公司的融资政策是否合理,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2001-2009年,在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与批发零售贸易两个行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来源中,虽然目前所占比重基本都低于20%,但内部留存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表明这两个行业的上市公司逐渐更多地从公司内部融入资金;目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公司的内部融资所占比重也是基本低于20%,但内部融资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该行业的上市公司有加大外部融资的倾向。
  (2)2001-2009年,3个行业的外部股权融资的比重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表明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不断降低。至2009年,机械设备仪表行业的外部股权融资比重主要分布在15%~45%之间,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主要分布在15%~30%之间,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主要分布在15%~40%之间。
  (3)2001-2009年,3个行业的外部债务融资的比重不断提高,上市公司对于债务的依赖越来越大,平均水平都超过了50%,一些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经接近90%,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一个国家公司负债率与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深度成正比[4]的观点。
  (4)从流量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股权现金流入占比呈现波动向下的趋势,这一方面印证了结论3的观点,同时也可以看出外部股权融资与整体股票市场的走势和行情有一定的联系。
  (5)2001-2009年,3个行业非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的比重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但从广义债务融资结构比的公司分布区间可以看出,目前非流动负债的规模还是小于流动负债的,流动负债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还是稳固的。同样,短期借款依然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债务资金来源。
  (6)2001-2009年,3个行业上市公司的间接融资规模与直接融资规模的比值都在不断提高: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与批发零售贸易行业直接融资的规模更大,但间接融资规模的增长更为迅速;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从2006开始其间接融资的规模已经明显超过直接融资的规模。这表明上市公司对间接融资渠道的依赖增强了。
  (7)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彼此之间的融资结构、融资行为存在着差异,表明融资政策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性。
  主要 参考文献
  [1]John R Graham and Campbell R Harvey.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Finance: Evidence from the Field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1,60(213):187-243.
  [2]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1(9):21-27.
  [3]陆正飞,高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3(10):16-24.
  [4]胡奕明,曾庆生.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发展前沿研究—— 一份基于经验报道的统计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1):74-79 .
  [5]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 2001(11): 12-19.
  [6]刘星,魏锋,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4(6):66-72.
  [7]刘力军. 股权分置下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5(9).
  [8]S C Myers,N S Majlu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2):187-221.
  [9]汪平.财务理论[M].修订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