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融资引入公租房建设的适用性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韩林 时间:2014-06-17
  3、提高融资效率,减少资金浪费。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公租房相关融资平台存在专业化程度低、管理官僚化等问题。而通过ABS的融资模式,可以利用SPV的有效管理和专业背景,提高对资金的融资效率,减少资金浪费。同时,还有助于改善我国以政府财政和银行贷款为主导的公租房建设支持模式,更有效地解决我国公租房资金供应不足、资金来源混乱、资金融资效率低等客观存在的问题。
  4、双管齐下,提高建设效率。首先,在带有信贷性质的融资模式下,项目发起人常常会受到投资方的直接限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公租房建设效率。而采用ABS模式,可以突破这种限制。投资者会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投入后的收益上,这样便有利于项目发起人更自主地建设公租房,把公租房的公益性放到主要的位置;其次,在投资人关注收益的压力下,项目发起人和资金运营机构也会努力降低公租房建设供给中产生的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从而客观上减少对社会成本的浪费,提高建设效率。
  (二)可行性研究。在公租房领域开展ABS的模式,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有利条件:
1、市场环境已具备。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了以资本为纽带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与过去相比,资本流动性已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金融深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市场监管看,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等机构对市场中的各类金融工具进行监督和管理,这为ABS模式的有效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原国有金融机构逐步转变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渴望通过发展各类金融业务以改善经营条件,达到盈利的目的。而在市场中的各类投资者,也逐渐被培养起了投资的意愿,对投资产品的敏感度和抗风险能力也明显增强。
  2、潜在的投资需求量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证券市场中大量的资金追求有限的证券品种,导致风险发生概率大增。为此,居民更愿意选择安全性高的货币储蓄,阻碍了居民储蓄存款的有效分流。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到2010年末,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1.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2.0万亿元。这反映了目前我国投资渠道不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反过来说,则表明民间有庞大的潜在投资资金蓄势待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的国债销售的势头却非常好。这说明我国居民需要一种有较高回报且安全性较好的投资方式。而ABS模式下公租房支持证券的利率一般比国债利率高、风险小,它正好适应了我国居民投资需要。
  3、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自2001年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支持ABS的发展,如《信托法》、《资产支持证券交易操作规则》、《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规章制定了我国ABS融资的基本操作准则,为我国实践ABS融资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必将对公租房建设利用ABS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4、其他领域采用ABS的实践经验。早在ABS相关法律颁布之前,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功。在这一时期由于法律的不完善,主要采取离岸证券化(即以国内项目的未来收益为基础资产到海外资本市场发行证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如,1992年三亚市丹洲小区以地产销售和存款利息为基础的0.3亿美元证券发行、1996年广东珠海高速公司以高速公路收费为基础的2亿美元证券发行,等等。这些成功的运作为我国国内实现ABS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为我国公租房建设利用ABS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5、公租房的特点符合ABS融资模式的要求。根据国际上的运作惯例,可用于ABS融资的资产包括了以下几个特征:(1)流动性低;(2)能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3)在资产的整个存续期都可实现本息偿付;(4)变现价值较高;(5)信用纪录良好;(6)合同条款质量高、标准化;(7)规模大。公租房是真实存在的不动产,以收取稳定的住房租金为主要收益,基本上满足了这些关于证券化资产的特征,是适合利用ABS融资模式的。
  四、结论
  公租房的建设发展不仅需要政府财政支持,还需要采用合适的融资工具筹集各方资金。作为国际上广泛被应用的成熟融资工具——ABS,以其高效、低风险等特点,契合了我国公租房的发展要求,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因此,我国应当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提供各种的政策支持,将ABS融资模式引入到公租房建设当中,支持公租房的建设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峰.资产证券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3.
  [2]何小峰.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赵鹏.我国公共租赁住房融资模式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0.
  [4]王琨.中心城市公共租赁住房实施比较研究[J].建筑经济,2010.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