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三、加强中小企业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建议
1.完善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1)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把风险预防和控制贯穿于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从组织制度上提高中小企业风险控制能力。
(2)要建立健全风险监督控制机制。财务机构和岗位的配置要做到各司其职,各行其责,互相监督,相互制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报告制度,建立风险分析评估系统,提高对风险敏感性的认识。
2.树立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规避制度
制度应当涵盖财务风险的识别、财务风险的防范、财务风险的控制。财务人员要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情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决策服务,使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中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
3.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企业应当通过科学合理地编制现金预算来确定合理的资金需要量,避免资金的闲置与浪费。
4.拓宽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1)政府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等形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2)政府加大力度,培育中小商业银行,完善多层次的银行服务体系。
(3)大力发展创业板市场,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筹资方式。
(4)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5)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投资基金,鼓励更多的资本进入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6)政府主导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拓宽产业投资资金,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匮乏问题。
5.加强中小企业成本事前、事中控制
确定恰当的资产、债务比率,既要利用财务杠杆的避税作用,又要确保债务的到期还本付息。对应收款项目,应事先建立合理信用政策;同时在财务活动过程中要对风险进行跟踪评估,防止风险的扩大。
6.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及时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应建立健全预警的组织机构,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预警组织机构要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是控制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点,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7.建立财务风险分析体系
财务风险通常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变化的过程。在此期间,各种危机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体现出来,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危机产生预警作用。因而这就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内控制度将指标体系与管理者对风险的判断结合起来,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财务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构建要体现指标的信息收集功能、指标的财务监控功能、指标的预报与诊断功能等。高效的财务风险分析机制是财务预警系统的关键,可以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评估可能造成的损失并采取相应措施。财务风险分析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
(1)筹资风险分析,主要包括分析资本结构是否合理、资金运转是否有效、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否确定等。
(2)投资风险分析,主要包括投资方案是否可行、投资组合是否合理、投资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各种因素的变化对投资收益变动的影响等。
(3)资金回收风险分析,主要包括客户的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能否保证按时收回资金、企业信用政策制定是否合理、企业销售方式与结算方式是否有利于资金的回收等。
具体的做法是设置相关的分析指标,通过指标的计算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在运用这些指标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时,要注意:第一,计算这些指标所使用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注意剔除一些偶然、虚假的数据对指标数值的影响;第二,财务预警分析指标参考值的确定要合理,避免因参考标准的选用不当而影响分析的准确性;第三,财务预警分析不能只进行量化分析,要做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
上一篇:浅析如何加强油田企业预算管理
下一篇:探讨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