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交际语中的性别差异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晨 时间:2010-08-30

        摘 要:由于近几年来高科技的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机在中与其他人建立起交际关系。关于对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语言(CMC,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使用的研究越来越多。网络交际以计算机为媒介,是一个提供给人们进行单个对话的平台。本文主要是研究和讨论在网络交际中性别语言使用的差异。研究问题主要是围绕男性和女性在网络交际中使用语言与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际中的差异。这同时也是性别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性别 计算机 语言 差异

一、研究背景
很多人认为计算机网络交际正在改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交流。本文将研究男性和女性在网络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不同,并将重点放于女性所使用的语言。有关网络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的研究也是颇有成果的。Susan C. Herring 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1993年网络交际中所体现的性别与民主的关系。文章主要研究了民主是如何体现在男女参与的网络交际中的。调查表明,相比女性,男性在双方交际对话中显示出一种起主导作用的趋势。Glady的Cross-Gender Communication in Cyberspace 出版于1993年,他同样也从性别的角度分析了计算机网络语言交际。研究继续了以往在界等领域做正式互动调查的形式,出计算机网络交际可以化解男女日常交流中所产生的误会和不解。
Saviciki.V 和M Kelly 着手研究性别角色与网络中成组对话功能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从网络及商业信息部门任意选择了27组对话小组。研究拟定两种假设,一是,对话组中男性成员越多,越多的人会使用相类似的语言。假设二是,对话组中女性成员越多,试图避免谈话冲突的语言使用次数就越多。研究发现,结果关于语言模式以及性别小组的结合的关系是混杂的。性别构成在语境中与以计算机为介质的交际相关联。
二、研究问题
    目前关于男女性比语言在网络与现实中对话时区别的研究还不甚多。现在在因特网上有很多公共聊天对话的地方,然而,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对话总是存在着差异和问题。Robin Lakoff在文章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中写到,男孩儿和女孩儿从小接受的语言教育就是不一样的,从而造成了今后的性别语言差异。人们将其中一些交际障碍及问题归类于社会交互作用。我想研究的是男性和女性是如何理解网络交际的。从而了解他们是怎么认为网络交际与现实生活交际的不同。
三、研究方法
笔者选择了13名母语为的学生参加了这次问卷调查。其中5名位女性,8名为男性。他们当中6个人分别是在校大学生。其余年龄分布从24到28岁,均有正式工作。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使用网络的频率较高,因此对于研究方向问题有较丰富的经验。笔者针对网络交际设计了一套问卷。收到的部分数据对调查非常有帮助,而一些数据并不是十分的重要。
        问题1: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男性和女性在网络交际中表现是否不同?(是或不是)   如果是,是怎么表现出来的?不是,又是为什么?请根据自身经验,举出相关例子。关于“是”与“不是”的问题,男性和女性回答较为接近。
表1 问题1答卷
  女性 男性 总数
是 4 (80%) 6 (75%) 10 (77%)
不是 1 (20%) 2 (25%) 3 (23%)

        大部分人认为男性和女性在网络上交际比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要容易的多。其中一名男士认为男女网络交流与现实交流存在差异是因为个体在交流时会避免不了使用肢体语言或语音语调来协调表达,但是在网络交际中以上两者皆不存在了。比如讽刺和其他较复杂一些的语言表达形式,以字面形式表达出来就容易产生误解。
问题2:当你在网络交际的时候,你能否注意到对方的性别?(是或不是)
表2 问题2答卷
  女性 男性 总数
是 3 (60%) 5 (63%) 8 (62%)
不是 2 (40%) 3 (38%) 5 (38%)

        男性和女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基本一致。其中两位女性认为比起男性,她们更愿意与女性在网络上进行会话。她们中的一位这样说,“当我和另一名女性聊天的时候,我觉得能够更自由的表达自己。而和男士聊天的时候,我更倾向于保守的交流方式。”另一位男士这样写道,如果有人问我关于工作上的问题,对于女性朋友我更倾向于认真的帮助,而对于男性朋友,我则有可能会半开玩笑半认真的与他交流这个问题。
问题3:你认为女性在网络交际中与现实交际中如何表现的不同?(更积极或相反)
表3 问题3答卷
  女性 男性 总数
是 3 (75%) 6 (67%) 9 (69%)
不是 1 (25%) 1 (11%) 2 (15%)
不确定 0 2 (22%) 2 (15%)

一位男士写到他曾有过得一次经历,一个女孩儿从来没有与他面对面的说过关于她暗恋的男孩儿的事儿,但是在网络上她却出奇的对他说一些很粗鲁的话,因为她说她觉得在网络上说这些话没什么不妥。但是后来她还是向他道歉了,他觉得有意思的是他们俩其实仅在网络上交流过,在现实中从来没有见过面。而男士自己也认为自己的在网络上接受她道歉的反映肯定跟现在现实中反映不一样。
问题4:面对面的交流,甚至是电话交流都被认作是比较谦恭和礼貌的。因为肢体,打扮,语气等很多外在因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在网络上是寻找不到的。你认为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你的?请举出例子。
在CMC中即一种匿名且相对隐私的状态下人们可以体验着不同的自己。(Goffman, 1959) 一位男士认为,女性更易于在网上伪装性格。他在田纳西有个朋友,性格安静,害羞。但在网上她就变的能言善辩甚至有些尖酸刻薄。另一名女性提到了她的一位男性朋友是如何在网络上与女性侃侃而谈而现实中却非常害羞的例子。还有一位被试男性说道,在网络终于别人交流时难免遇到玩笑讽刺的现象,但绝非伤大雅。而且听着对方往往会理解成为冒犯。在Email或是即时消息里,我们在传达意思的同时很难表达语气,一旦我们理解有误就很难达到正常的交流效果。

问题5:在中表达自我时,让对方知道自己性别到底有多重要?(重要程度按照1-5数字大小增减)a. 对你来说,网络言行符合自身性别有多重要?(分1-5个程度)b. 请根据自身经验举例说明网络中的性别言行与现实中的性别言行有什么差异?
表4 问题5答卷1
  女性 男性 总数
(1) 2 (28%) 1 (16%) 3 (23%)
(2) 1 (14%)  2 (12%) 3 (23%)
(3) 2 (28%) 0 2 (15%)
(4) 1 (14%) 2 (12%) 3 (23%)
(5)  1 (14%) 1 (16%) 2 (1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女性倾向于认为作为女性在网络交际中表达与自身相符的性别的言行是比较重要的。但对大部分男性来说,这一点就不是十分重要的了。
表5问题5答卷2
  女性  男性 总数
(1) 4 (57%)  1 (6%) 5 (38%)
(2) 0 3 (50%) 3 (23%)
(3) 1 (14%) 1 (6%) 2 (15%) 
(4) 2 (28%) 1 (6%) 3 (23%)
(5)  0 0 0

大多数参加此次调查的人不论男性女性皆认为网络言行是否需要与自己的实际性别相符相对不是那么的重要。
第5题的b, 大多数被调查者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经验体会。一位男士说,这全在于你说话时的语气,你选用的词汇是否能正确表达你真正想要说的。语气就代表了你的性别。另一位女士指出,女性在表达中通常是跟着感觉想法走,而男性更会说一些他们平时不会当面说的话。
四、思考
目前很多各种形式的互动都以网络为平台。在网络的谈话语境中,性别在交际中所占角色分量很低。然而,不同的人当然在交流中方式也就不一样。很多人都认为网络对于女性来说更易于交流。因为女性可以更快接受网络交际中的性格隐藏,然后享受谈话中隐去性别后交流的自如。我曾注意到,凡是有关性别的留言或是笑话里,普遍使用的是“男人”和“他”,而将妇女排除在外。因为不难看出,尽管一致认为CMC为性别的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交流的想法,形式,互动的方式在网络与现实的交际中体现的并不明显。
在交流媒介中,隐姓埋名的形式是有益的。任何人可以在上发表意见,自由的在聊天室中表达自我,特别是在发email,即时消息,公文等,每一种形式都非常重要。因为如此,我认为女性应当在网络中表达自己的机会——对话的第一印象应该是智慧的而非其它。但是笔者不认为交谈媒介的改变使得性别在交往中的特征被根除。匿名聊天降低了对外表特征的偏见,并且没有了面对面的交流,也就使谈话中断成为不可能。
以机为媒介的通信方式是人们已经开始的一种引人入胜的沟通形式。它还有普及的潜力,当然它也有可能使每日男性女性交流所产生的疑惑和误会扩大化。那在网络表达中直接的特点会不会帮助人们在面对面中的交流互动呢?正如早期的一项研究描述的那样,许多网络上流传的趣闻轶事是讲关于性格害羞的如何在网上体验不同身份的聊天,然后不知不觉的就将这种感觉和谈话方式带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了。

[1]A.S Bruckman. Gender Swapping on the Internet. 1993.
[2]Mary Flanagan. Practicing Stereotypes: Exploring Gender Stereotypes Online.  1999.
[3]Susan C. Herring. Gender and Democracy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 1993.
[4]Ziming Liu, Xiaobin Hua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Online Reading Environment. 200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