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新闻工作者道德体系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30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道德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和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以及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一系列崭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如效益观念、契约观念、自主意识、务实精神、民主要求等,这些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融合,构成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崭新的道德体系。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敬业无疑是值得褒扬的,但是当“新闻第一”原则与道德准则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许多新闻工作者在作出取舍的决定前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理论支持和心理情绪。凯文卡特的《饥饿的苏丹》记录了那最经典的一瞬——一只等待猎食的秃鹰和那即将饿死的小女孩。凯文卡特因这张照片获普利策奖,但也受到很多指责。一年后,凯文卡特自杀。国内类似的新闻也有不少,厦门《东南快报》发表的骑车人雨中摔倒的连续动作照片。以及众多炒作明星绯闻和犯罪的新闻,这些看似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实则有悖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2 真与伪的矛盾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浮躁之风日盛。在媒介竞争尤为激烈的情况下,有些记者对一些事件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缺乏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踏实作风。为了争夺眼球、争取发行量,有的记者甚至篡改虚构事实,把新闻事件离奇化、夸张化,完全违背了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准则。还有一些媒体,尤其是一些不负责任的报刊和网站,不遵守广告法的有关规定而发布虚假广告、不文明的广告,成为商业炒作的“帮凶”、商业竞争的工具,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3 善与恶的交锋
古人云“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为新闻工作者,首要任务就是用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媒体惩恶扬善,宣扬正义。但是现实并非如此。比如几年前被披露谴责的,在报道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事件中进行的“人质死亡人数有奖竞猜”活动,就是极端蔑视生命的尊严,把人的痛苦当作游戏,诱导受众在畸形的竞猜快感中将自己的幸运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之上的一个个例,像这样的媒体实为十恶不赦。
4 冷酷与温情的对立
最近几年,我国一些传媒对所报道的有关人的生命、人的尊严的事实表现出漠然和冷血的事例不少,例如把民工跳楼事件称为“跳楼秀”,2003年从非人性角度报道人乳宴,2005年关于印度洋海啸的某些戏谑报道等都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我们希望如此“冷血”的心态不要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无意识,麻木不仁地侵蚀着一些媒体工作者的良心。 5 受众需求与新闻价值的失衡
在新闻传播者的受众角色期待中,有一种固定的需求模式,这种需求有时候表现出来是感性的、低俗的和腐朽的,它往往忽视了新闻的本身意义和价值,但有些新闻从业人员往往会去迎合这种需求,以求达到轰动效应,从而使受众需求压倒新闻价值。应运而生大批垃圾新闻,成为严重污染社会环境的精神糟粕。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本质,任何存在都有其溯源。探究这些现象之所以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社会风气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快速,西方文化来势汹涌,传统道德标准失去了一定的控制力,新的社会思潮风起云涌。这些都对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体系形成了强烈冲击,导致有的新闻工作者在遇到道德冲突时难以抉择,无所适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在市场中成功的媒体。又给不少跃跃欲试者极大的诱惑,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一些媒体选择了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将社会责任放在第二位,造成新闻工作者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社会责任的追求。
其二是职业精神淡化。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捍卫者,是时代的引领者,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天使。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其内涵不同于权力对传媒的要求,也不同于市场经济行为对传媒的要求,它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意识、一系列的规范以及评判标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传媒机构逐渐从党政机关中脱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进入了市场。然而,传媒界对形成必要的职业精神及职业工作规范思想准备不足。对于传媒业的基本职业规范不甚了解,因而实践中发生了许多涉及职业操守的问题,这也是我国传媒存在较多的职业道德问题的背景之一。
其三是监督机制乏力。目前,我国关涉到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现行、法规、行政规章可谓相当全面,对绝大多数新闻从业者的违法和违规行为都有明确的禁止性要求。但是执行和监督不力,机制并不健全,监督效果打了折扣。那么,怎么办呢?难道任由这种现象泛滥存在?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必须建构以新闻工作者自律机制为核心的道德体系。
《论语》中提到:“君子忧道不忧贫也”,“骥不称其力,称其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帕米尔耶里认为:“真正的道德旨在为公众谋利益的行为”。媒体最大的特性是公共性,本质上要求新闻报导具有公益性,为公众谋利益,它实际上是受公众委托使用的公共资源,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就是媒体的从业人员。因此,建构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体系对于新闻事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衡量新闻工作者的绩效标准要由经济效益向社会效益过渡。
心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要彻底改变新闻工作者的效益观,就必须为个体满足的自我实现需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而目前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是以经济效益来衡量的,有些媒体甚至以工作人员拉到广告的额度作为效益标准,人为地将金钱作为新闻工作者效益观念的主导,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评判标准。由此可见,改变目前新闻工作者道德体系的关键就是效益观念的转变。这是建构的道德体系的大前提,也是导向性的客观因素。
其次,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要由他律转向自律,新闻工作者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目前,我国约束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法规为数不少,而这些法规制度是从他律的层面上对新闻工作者加以约束,从意义上讲,外因很重要。但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在因素。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将做^和做新闻结合起来,将科学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就目前我国的社会要求而言。就是要笃信并践行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监督机制,为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保障。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监督与控制一般有3种模式:受众控制、第三方控制和同行控制。受众控制就是在提高受众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对新闻工作者形成一个较为科学的舆论监督氛围;同行控制是指根据一定的职业规范,新闻从业人员之间互相监督;第三方控制就是要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进行监督与管制。
下一篇:试论C中的结构化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