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农村抗美援朝运动
1950年,在财力、物力极度紧缺的情况下,被迫投入抗美援朝战争。为支援战争,全国各地纷纷展开了抗美援朝运动。目前,学界对此项研究的成果并不太多,关注的也只是宏观层面,如运动的简单回顾及其特点,而缺乏微观研究。鉴于此,本文利用大量丰富的档案资料,就苏南抗美援朝运动如何开展及其带来的影响,作一点初步的考察。
一
全国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是从1950年6月中国各地人民参与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开始,10月,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会(简称抗美援朝总会)在北京成立,负责领导全国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展开抗美援朝时事学习宣传运动。抗美援朝宣传教育运动在城镇进行的同时逐渐到广大农村。1951年6月3日,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军烈属」的三大号召,使农村抗美援朝掀起新的高潮。
苏南抗美援朝运动与全国基本同步。1950年6月发起和平签名运动,11月初,抗美援朝运动全面部署。11月至12月初宣传时事,帮助群众认清局势;12月上旬至1951年2月中旬,集会游行,参加运动从城市扩展到农村;2月中旬至4月中旬,开展控诉运动,利用三八妇女节,广播大会,志愿军归国代表作报告,使抗美援朝运动进一步深入1。各级党委在农村土改基本结束的基础上,结合巩固土改胜利,以动员农民参军实际内容,广泛地进行了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工作。5月1日,「抗美援朝」作为一切工作的动力,各级市党委组织了农村四百万人参加「五一」大游行,使农村的爱国生产运动一步步走向高潮2。 6月,为响应全国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六一」号召,区党委要求「通过普遍执行爱国公约,开展爱国增产捐献武器运动和优待军属、伤病员与残废军人运动,把抗美援朝运动与实际工作进一步结合起来,并向持久和深入的方向发展。」3苏南抗美援朝代表会议分配的农民负担三十架飞机作为各地农村捐献的奋斗目标。1951年下半年,是苏南农村抗美援朝运动的高潮阶段。各地农村掀起了持续的爱国增产捐献运动。1952年1月据苏南抗美援朝分会统计,苏南农民1951年抗美援朝捐献的款项共达50,823,284千元(旧币),占全区捐献总额的22.51%。苏南31个县市农民捐献统计如下4:
苏南各县(市)农民1951年抗美援朝捐献统计表
县(市)别 | 捐献金额 (千元,旧币) | 占捐献总额 | 县(市)别 | 捐献金额 (千元,旧币) | 占捐献总额 |
无锡县 | 2,619,537 | 51.48 | 吴县 | 4,337,422 | 43.08 |
丹阳县 | 1,160,588 | 41.27 | 吴江县 | 4,449,392 | 34.83 |
丹徒县 | 1,035,605 | 60.52 | 太仓县 | 1,787,921 | 31.74 |
江宁县 | 2,800,776 | 73.33 | 昆山县 | 1,720,670 | 30.04 |
句容县 | 1,217,438 | 45.25 | 南汇县 | 2,806,433 | 48.51 |
溧水县 | 488,794 | 51.59 | 松江县 | 1,648,538 | 34.34 |
高淳县 | 1,125,607 | 61.38 | 奉贤县 | 2,148,048 | 64.25 |
扬中县 | 265,650 | 66.04 | 金山县 | 764,043 | 42.12 |
镇江县 | 14,997 | 0.26 | 青浦县 | 2,026,761 | 46.62 |
武进县 | 4,040,821 | 48.41 | 嘉定县 | 2,099,860 | 33.56 |
江阴县 | 3,313,396 | 48.64 | 川沙县 | 1,581,054 | 43.13 |
宜兴县 | 1,582,094 | 28.47 | 上海县 | 1,518,761 | 57.52 |
溧阳县 | 950,984 | 22.90 | 宝山县 | 1,138,095 | 65.16 |
金坛县 | 894,765 | 48.89 | 无锡市 | 283,506 | 0.55 |
常州县 | 78,073 | 0.32 | 苏州市 | 1,234,104 | 4.58 |
常熟县 | 78,037 | 17.67 |
二
虽然苏南农村抗美援朝运动已经铺开,但如何保证运动顺利开展确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在1950年4月中旬苏南区党委决定将运动扩展到农村的时候,没有很具体的目标。4月30日,苏南区委宣传部召开会议,做了《关于苏南抗美援朝运动的报告》,报告指出:「必须认识抗美援朝运动是推动当前一切工作的一个经常起作用的动力,才能使运动和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项工作加速度地顺利完成。」具体到农村工作中,报告认为,由于抗美援朝运动的展开,使得土地改革、生产竞赛、秋收、税收、参军等一系列的繁重任务,「都异常顺利而完满地完成了」。报告明确指出在农村中「把开展爱国生产运动作为抗美援朝运动的实际行动」,以便收到更大的效果5。
如何调动农民投身抗美援朝运动,苏南区党委在1951年5、6月的工作报告中充分肯定「有些农村地区把抗美援朝宣传和生产的宣传结合起来进行,效果很好」。报告特别提到了松江专区动员农民的方式,认为:松江专区动员农民种植棉花时,召开了控诉会,采取回忆、对比方式,引导农民回忆过去美棉充斥市场,通货恶性膨胀,以致植棉失利的情行。对比地说明今天种植棉花的意义和利益,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的觉悟,群众性的植棉爱国运动得以顺利开展,同时也指出「有不少地区并没有把抗美援朝的宣传与生产动员教育结合起来,以致事倍功半,走了弯路」6。
怎样把抗美援朝运动经常和持久下去呢?全国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六一」号召后,6月13日,苏南宣传部召开会议,作了《目前抗美援朝战争的形势和抗美援朝的具体任务》的报告,报告指出继续开展抗美援朝运动,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经常的持久的行动」,并且坚决贯彻三大号召,做好「普遍推行爱国公约;开展爱国公约增产捐献武器运动;慰问伤病员和优待烈属、军属、残废军人」三件事情7。要在农村贯彻落实三大任务,区党委认为首先要解决群众的思想,提高认识和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懂得为甚么要进行抗美援朝,为甚么要响应三大号召」,至于具体如何操作,「应由群众讨论,订出办法,变成真正群众性的自觉运动」。鉴于农村生产任务比较繁重,为了不妨碍农业生产,特别指出抗美援朝的工作「不要疲劳群众」,要「从实际出发,注意效果」,反对搞大规模的集会,主张分散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8。
对如何执行三大号召,区党委专门提出几点意见9:
关于普遍修订爱国公约。「应该按照各个地区群众的意见,修订爱国公约」。「订立生产计划以前要在农民中进入深入的教育」,「内容上要切实具体,简明扼要,不要太抽象,要容易记得可以做到的。」「要经过群众充分酝酿,集中群众意见,订定实行。」「要定期检查,不断加以修改补充,不断的提高,而不一定一开始就要十全十美。」
关于增产捐献。在捐献数量方面,区党委指出,虽然过去会议上提出苏南农民捐献飞机三十架,「但对各地不要作具体数字上的分配」,仅当作数字,「捐多少要看群众能否负担」,并且首先要保证公粮完成的前提下,「再根据群众的负担力量,进行捐献。」领导上,务必使「各个县的捐献负担达到平衡」,对每一个具体农民来说,「反对平均摊派,不能按照人口、田亩来捐献」,要贯彻自愿的原则,根据「负担的能力、增产的成收和家庭情况来决定」。强调捐献武器运动必须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相结合,「富有的多出,贫穷的少出或不出,产量增加多的多出,增加少的少出。」
关于优抚工作。优抚工作主要是帮助烈军属的代耕,「采取自报公议,合理负担的办法,以固定的代耕为主。」结合苏南的实际情况,意见认为华北公票制的代耕形式不适用于苏南,主张「采取包种、包收、包产量的办法」。
区党委制定的上述政策,应该说是比较可行的,但当政策贯彻到基层的时候,由于地方政府对运动的具体指导力度不够,政策产生了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少的爱国公约流于形式,甚至干部包办代替。据无锡县委领导检查的无锡藕塘区扬西乡第六村,该村有120户,爱国公约有9户没有订,61户是干部代订,见过家庭会议讨论订的有30户,家长一人包办订的 有30户,内容都很空洞。其中最典型的是乡政府的公约,甚至将升国旗要立正也列在内10。(二)捐献运动存在和增产脱节,甚至强迫命令、平均摊派的现象。各县在农民代表会上要求每亩增产一成拿出来捐献,像宜兴县修订爱国公约后可增产11820320斤稻,预备把增产的三分之一拿出来捐献11。(三)对烈军属照顾不到位,甚至有虐待现象。当时地方普遍流行这种说法:「老的不如新的,死的不如生的,远的不如近的。」如某村有二户一新一旧的军属,新军属家庭并不困难,而照顾很好,老军属很苦,连代耕都没有做。干群认为优抚不是经常工作,优抚工作是政府的事,因此对烈军属经常的帮助就很不够,子女求学问题及医药费问题亦没有很好解决12。有些地方,对于烈军属不但不积极很好照顾,有时甚至虐待他们。如镇江某区书记,把一个要求解决生活问题的军属吊起来打,并且踢她,把她肚里的孩子也踢死掉了13。
区领导对抗美援朝运动暴露的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8月,苏南区政委陈丕显同志在华东军政委员会议上提交的工作报告提纲中,指出:「目前有的地方爱国公约还有流于形式的现象,在增产捐献运动中,已发生某些增产与捐献相脱节,甚至有强迫命令和平均摊派的现象,在优抚工作中亦存在某些强迫命令和形式主义的偏向,对于这些缺点和偏向,我们正在注意纠正之中。」149日,区党委发出《关于开展农村增产捐献运动的指示》,《指示》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各地运动存在的弊端,「有的地区单纯偏重捐献,忽视增产,形成捐献与增产脱节」,「有的地区没有坚持自愿原则和照顾到农民负担能力,采取不分贫富,平均摊派的办法」。为保证农村捐献运动的顺利开展,《指示》一再强调「捐献运动一定要从增产出发」,「反对按照人口、田亩平均摊派」,要求以「自觉自愿为原则」,根据「增产成数、家庭状况和负担的可能来决定」15。19日区党委向华东局提交了《关于爱国公约运动的报告》,报告详细分析了爱国公约贯彻不到位的具体原因,主要是「干部对爱国公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爱国公约的组织领导上各地也存在不少问题」。指出订立公约四条方法:「订前要充分地进行爱国主义」;「订时要让群众充分地进行民主讨论」;「订的内容要切实具体,简易可行」;「订了以后要按期进行检查」,惟有遵循这四个步骤,使得爱国公约「不致于流于形式」16。华东局批转了《中共苏南区委关于爱国公约运动向华东局的报告》,指出:「必须抓紧订立爱国公约运动的检查工作」「特别注意与推广好的典型,以提高一般的,带动落后的,并克服现有的某些偏向。」1710月21日至22日,在专员、县长会议上,苏南区主任管文蔚针对运动存在的问题作了重要讲话,纠正各种问题,并对造成重大后果的主要负责人的错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管文蔚同志指出:「有很多乡村小学简直是变成了爱国公约制造厂,捐献运动,某些地区尚有强迫摊派现象」,「强迫摊派,必须停止」。「据调查现在各地有这样现象:老的不如新的,死的不如生的。……这种情形是不好的,必须纠正。」管文蔚对镇江某区书记吊打军属的事件作了严厉的批判,「这种事情是不能容忍的。」18
以上表明,区党委对各地农村抗美援朝运动进展情况采取及时检查、调查,发现缺口漏洞及时补上的方法,是抗美援朝运动期间「普遍订立爱国公约,增产捐献飞机,优抚烈军属」三大任务顺利贯彻实施的保障。
三
抗美援朝运动给苏南农村带来甚么影响呢?1952年底,在苏南农村工作委员部署下,各级党委组织一批干部深入农村,对1950年到1952年三年来各地农村经济情况、生产情况和农民负担情况展开了调查,并做出了详细的报告。这些报告详细地记录了抗美援朝时期苏南农村的真实情况,为笔者分析抗美援朝运动对苏南农村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抗美援朝运动期间,为支付战争的庞大的费用,抗美援朝期间中央政府不得不增加农业税,农民负担大为增加。根据《江苏省农业税典型调查报告》,苏南全区实征公粮(包括地方附加税)数量逐年增加,以1949年的实征数作为一般指数看,1950年为138,1951年为176,从实征数占常年应产量的百分数看,1940年为14.27%,1950年为19.44%,1951年为21.89%。从各地农业税看,普遍地以1951年为最高,以下列举部分乡镇历年农业税加以说明19:
部分乡镇1949-1952年实征数占实产量的百分比表
年份 乡镇 | 1949 | 1950 | 1951 | 1952 |
乌山镇 | 8.22 | 11.24 | 9.59 | 8.88 |
闸口乡 | 12.28 | 14.81 | 18.17 | 12.25 |
潮音乡 | 13.89 | 13.99 | 17.82 | 13.90 |
扶海乡 | 2.93 | 9.96 | 18.34 | 13.56 |
砂碛乡 | 17.27 | 12.25 | 16.27 | 12.41 |
农民不仅要负担农业税,还要负担爱国捐献优抚慰劳等杂项负担,见下表20:
无锡潮音乡25户1949-1952年负担专案的比例表
负担专案 |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爱国捐献优抚慰劳 | ── | 18.31 | 59.25 | 40.85 |
兴修农田水利 | ── | ── | 0.17 | 1.42 |
修建 | ── | 53.39 | ── | 5.08 |
民兵经费 | 0.93 | 0.27 | 0.06 | ── |
文化教育 | 8.99 | 15.45 | 35.25 | 46.75 |
节日庆祝 | 2.43 | 4.40 | 2.45 | 3.46 |
其他 | 87.85 | 8.18 | 2.82 | 2.44 |
上表说明,1950年爱国捐献优抚慰劳占18.31%,1951高居杂项负担专案的榜首,占59.25%,1952年也仅仅次于文化教育,占46.75%。各阶层负担爱国捐献优抚慰劳的比例不大一致,一般来说,中农负担最大,其次是贫农,最少是地主富农。见下表21:
宜兴县闸口乡五村组1950-1952年爱国捐献优抚慰劳图表
成分 | 年份 | 数字 | 占负担总数% | 抗美捐献 | 代耕费 | 优抚慰劳 |
贫农 | 1950 | ── | ── | ── | ── | ── |
1951 | 52.5 | 6.3 | 45.5 | ── | 7 | |
1952 | 6 | 0.85 | ── | 6 | ── | |
中农 | 1950 | 5 | 4.2 | ── | ── | 5 |
1951 | 103 | 23.3 | 82 | ── | 21 | |
1952 | 1 | 0.82 | ── | ── | 1 | |
地主富农 | 1950 | 6 | ── | ── | ── | ── |
1951 | 18 | ── | 18 | 2.43 | ── | |
1952 | 6 | 8.1 | ── | 6 | ── | |
合计 | 1950 | 11 | 2 | ── | ── | 11 |
1951 | 173.5 | 8.68 | 145.5 | ── | 28 | |
1952 | 13 | 1.4 | ── | 12 | 1 |
从以上三表来看,在抗美援朝运动开展期间,为承担农业税及爱国捐献优抚慰劳等杂项负担,农民只好将粮食上交和捐献,使得农民手头有限的粮食变得十分紧张。据苏南农村工作委调查,普遍察觉到:「1951年因增加了地方附加,发动了爱国捐献,征收了土地证费以及乡村的其他摊派等等,秋征以后,农民普遍喊重,尤其在灾区和丘陵地区,确有不少农民发出『交了公粮断了顿』的现象。」22
农业税普遍加重,加上爱国捐献优抚慰劳等杂项负担使得苏南农民不堪忍受,纷纷抱怨政府。无锡县潮音乡1951年全乡应征农业税53180斤,实征523468斤,比1950年多114373斤,增加28%。该乡农民普遍喊重,怨言很多。坊前乡周阿坤说:「毛主席门槛精,公粮比国民党苛捐杂税还重。」有些甚至说:「国富民空,国民党万税,抵不过共产党一次粮。」23吴县有些群众说:「人民政府叫人吃不饱饿不死。」武县有些群众说:「人民政府是杀人政府。」24江阴县晨阳区大新乡一村会长反映说:「现在增产捐献和国民党的捐头一样,只是换了个(说法),过去叫捐,现在叫献。」25
抗美援朝运动中片面以爱国棉取代粮食作物,不合理的种植制度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是造成农民粮食紧张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最典型的例子是江阴县晨阳区大新乡农村,该村原本采取轮种的种植制度,掺杂种小麦、棉花、大豆、大麦等农作物。1951年在政府的号召下,农民片面种植爱国棉,共212.5亩,占总田亩42.8%,比1950年增加45%,比1948年增加169%,削减稻和黄豆的种植面积。由于遭受风灾、虫灾,该村棉花减收,其中洋棉减收30%,土棉减收50%。棉农叫苦连天,贫农王桂生埋怨政府说:「政府叫我俚扩大棉田,我就把稻田改种棉田,扩大到我生活也养活不了。」26
由于农民手中的粮食极为紧张,吃粥的现象十分普遍。区党委干部对松江专区下庄泾、曹家滨、乐善、幸福等四个村进行调查,该地的群众原本是习惯吃饭的,但由于粮食减少,吃粥的现象变得普遍,生活日趋艰苦。统计资料如下表27:
松江专区庄泾、曹家滨、乐善、幸福等四个村的群众生活调查表
时间 每日吃三顿粥户数 占总户数百分比
1951年缴粮后至春节 3户
春节至清明 20户 20%
夏种后一个半月时间 45户 70%
粮食紧张又使得在灾荒来临之时农民无法自救,粮食断绝,加剧了灾害的严重程度。1952年入春以来,苏南遭遇罕见的春荒,麦田被淹,灾民嗷嗷待哺,各地农村普遍发生断炊的现象。根据检查组《关于春耕生产情况的报告》披露:松江地区断炊户占15%到20%,镇江专区一般地区断炊户约2%,溧水全县困难户约20%,丹徒高资一个村250户有40户断炊,溧阳区的一个乡饿死三人,该县断炊户达到20%,宜兴张渚区饿死一人,断炊户达10%。金坛的茅麓,社头,城东等区灾荒最严重,断炊户达30%,个别农民饿得难受,将竹篾捣喉咙要自杀,全县断炊户约占9.5%。常熟县滕里乡三四家断炊户到乡政府要饭吃,奉贤泰日区的农民把买的肥料豆饼充饥,庄行区有10%的户已开始吃稻种28。尽管区党委及时落实渡荒措施,补给灾区救济粮,但还是无法弥补惨重的损失。据统计全苏南断炊户190084户,757432人,全区水淹田亩1128664亩29。区委检查小组总结春荒严重的原因,认为除了1951年灾害导致去年歉收及刚分得田地农民的底子比较薄等原因影响外,1951年繁重的农业税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去年(1951年)农业税较重,秋征20亿,比1950年秋征16亿多征4亿斤,捐献约8千万斤,缴土地证费1亿5千斤,……占农业生产总收入81亿的26%。」 30
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在财力、物力极度紧缺的情况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人民付出极大的代价换来的,这一点可从苏南农民抗美援朝运动中得以充分的证明。
注释
江苏省档案馆等编:《抗美援朝运动在江苏》,档案出版社,1997年版,页149。
2 苏南区党委:《1952年农业生产计划纲要,实施计划草案,水利工作已经及本委各检查组关于农业生产的检查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06,长期,案卷号275。
3 苏南区党委:《关于1-12月份的工作报告 》,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06,永久,案卷号302。
4 同注1,页444。
5 同注1,页153-154。
6 同注3。
7 苏南区党委:《苏南区党委宣传部宣传会议记录》,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06,长期,案卷号202。
8 同注3。
9 同注3。
10 《区党委(1951)9月干部扩大会议上苏南军区,地市县委发言记录》,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06,长期,案卷号37。
11 同注10。
12 同注10。
13 苏南行署:《本署关于农业生产、秋征、整籍工作的指示及管文蔚主任在苏南第二、三次专员、县长会议上的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70,永久,案卷号31。
14 同注1,页242。
15 同注1,页228-229。
16 同注1,页237。
17 同注1,页236。
18 同注13。
19 苏南行署:《溧水、常熟、句容、南通、邳睢、建湖农民负担调查材料》,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70,短期,案卷号1452。
20 同注19。
21 苏南区党委:《关于农业生产开展增产竞赛、防治病虫灾害的指示、办法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06,永久,案卷号302。
22 同注19。
23 同注21。
24 苏南区党委:《关于下半年工作的意见、计划》,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06,长期,案卷号274。
25 苏南区党委:《苏南农工团、常州地委工作队关于江阴、句容等典型乡村情况的调查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06,短期,案卷号363。
26 同注25。
27 苏南区党委:《本委调查组关于松江专区各典型乡农民负担情况调查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06,短期,案卷号336。
28 苏南区党委:《1952年农业生产计划纲要,实施计划草案,水利工作已经及本委各检查组关于农业生产的检查报告》,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06,长期,案卷号275。
29 苏南区党委:《关于苏南区水利、灾情、耕牛、猪子及经济作物面积产量等情况统计表》,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全宗号3006,长期,案卷号277。
30 同注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