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华”与“文化东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9-05

 值此新世纪揭幕,东亚、文化建设迎来了新时期。在东亚与中国,化是"外启"式的,但同时又是"民族"式的、"国家"式的、与尊重"传统"式的。

  西方现代化"个人"色彩重,而东亚现代化总显示醒目的民族聚合与国家参与特征。东亚的现代化起步于"边缘",其大部分国家,包括中国至今处在世界体系的"边缘",都在一种不平等的前提下求生存与。处在目下严峻的世界商战"战国"时代,一个后进东亚国家突入战场,必集合精锐的大军。引领这个"经济的大军",组织是必要的,法制是必要的,渗透人心的国家利益追求是必要的。同样不可或缺的是文化。

  中国上有"文化中华"的说法,否其"中华文化"必使中华分裂;有其"中华文化",才有统一的"中华";弱其"中华文化",必使"中华"弱化;强其"中华文化",才有强大的"中华"。 唯"中华文化"的升华,组合百战不殆的中华;唯民族精神的张扬,引领经济大军的征伐;唯经济之树的壮大,催动民主之花的绽发。

 
  "文化"即指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传统既为"千年优秀传统",又有"百年优秀传统"。我们的儒家、"诸子"、"阳明心学"等是一座思想宝库;我们的"五四"民主精神也是一座思想宝库。

  我们从千年宝库与百年宝库必可觅得对于现代化极具亲和性的宝贵支持。中国文化的更新、重构与升华,离不开对这两座宝库的开采与发掘。文化重构是对开采之物的"一体多元"的陶融与重铸。

  我们对中国史学在民族聚合中所起的重要功能作充分肯定。我们愈益明确:"文化",还包括对中国历史与伟大祖先的尊崇与礼敬,因同是炎黄子孙而同获民族的认同;因同有尧舜、大禹等伟祖先贤而共感民族的自尊。

  钱穆主张知识在水平线以上的国民对本国历史应有所知,否则"只算是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是有知识的国民",对本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要存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态度与钱穆一致。一民族失去历史,如一人之失去记忆;一民族没有,如一人之丢失"灵魂";一民族忘却先祖,如一人之背却血统。

  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建立"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包括三要素:民族经济、民族、民族文化。其中一个主题是尊重本族文化,使本民族变为适应新时代的"文化民族"。

  这里有两个概念,"民族文化"与"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即用已更新的文化传统再造民族的精神主体。有此精神主体者,为"文化民族",无此精神主体者即为"非文化民族"。易言之,一民族有其文化传统,不保证其为"文化民族",即用已更新的民族文化作为这个国家的精神灵魂,尽快地克服落后民族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精神空白、文化空白。

  从一民族国家表象看,经济与政治已经民族化,若其文化没有及时民族化,则不成其为一个真正的"文化民族",经济与政治的真正民族化也将出现问题,现代化也将停滞不前。

  以西方为例,所有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没有放弃本民族文化,对其态度不是舍弃而是更新后的"回归"。

  以东方为例,凡达成现代化的国家与地区,民族文化都还保存着。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近来崛起的韩国、中国、新加坡都足为显例。凡一个民族与国家要步入现代化的行列,都不可避免出现全盘西化(欧化)的短暂过程,日本与韩国等皆为如此,然而不久即着力本国文化的更新、改造与复兴。

  "复兴",不是简单的旧文化"回复",而是传统文化经现代性改造后的新生再现。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曾经出现"全盘欧化"的思潮,但为时并不很长,接着出现的国粹主义思潮,是对上述思潮的反拨,其结果创造出日本新传统文化,渐次成为日本现代性民族精神。

  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中国国粹运动,以至于延续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多种形式出现的文化建设与复兴思潮,也同具上述历史意义。章太炎自觉"天降大任",一个无以推却的"天职"落在肩头:承续国统,光大国粹。他获得通明的生命憬悟,激发无限的激越之情,以至说:至于中国闳硕壮美之学,"而绝于吾手,是则余之罪也!"。

  然而,文化有新文化,有老文化;有农业文化,有文化;有中世纪文化,有现代性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是新文化而不是老文化,是工业文化而不是农业文化,是现代性文化而不是中世纪文化。若要进行文化的继承与复兴,必须对中国老文化做彻底的清理与改造,在这项工作还没有开展或者说是没有取得成功时,中国文化复兴将是一句空话。若是过早"回归",中国的现代化将因老文化的拖累,无以实现。中国的"强国梦"将因旧观念的阻抗,就此击碎。

  百年一大圈!此非平面圆圈的循环,乃属高塔转梯的拔升。然而,站立新纪元的开端,回首旧世纪的起点,竟会发现令人惊讶不已的相似之处。以至于来路回望,会对新世纪的景象,不卜而知,豁然心亮。

  我们又一次面临如何进行新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对于中国的旧文化传统,不能故步自封,不能抱残守缺。中国的文化曾是"农业文化",于既往的历史中发挥过作用,但当时代与市场时代到来的今天,其中的许多已不再适合时用。我们的文化与所有的原始与古老的轴心文化一样,一度步入垂老衰境。中国近代的衰败其实质是文化的衰败。我们清楚认识中国"老文化"民主资源的匮乏,"反商"情结的顽韧,终极关怀的凉薄。

   我们急需一个崭新的民族文化,即刻要做的是对中国传统做一番批沙淘金、磨洗打造的工作。从中阐扬天行唯健,君子自强的精进态度;铸炼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刚毅魂魄;彰明忠孝仁爱、知耻返义的和合精神。

  同时,民主精神、主义、市场观念、工商伦理等思想的注入,将使中国传统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性新传统。为此我们决意持续走向世界,汲求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以助中国的文化建设。

  我们注重研究东亚文化,并深刻领会文化在东亚中所起到的作用。新世纪的新世界,不是一元的世界,而呈现多极多元的前景。一如"文化中华"概念的提出,将有利于中国的最终统一与华人世界的共识认同,"文化东亚"的出现,将有利于本地区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关系的和谐与利益的"双赢"。

  中华文化曾是东亚文化的"内核"与"源地",现在依然于东亚文化圈以至世界发生重要的影响。中华文化与东亚文化休戚相关,研究东亚走向现代的精神历程,将给予中国文化建设以最直接的提示与助益。此"历程"中的曲折与教训,也足为殷鉴,引以警戒。

  总之,我们将以积极的现代性心态参与中国传统的更新与建设,中国当有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新教改革"、"科学革命",其中"科学革命"与科学思想的宣传将会放在重要地位。

  我们反对复兴文化过程中的"原教旨"倾向:固守老根,莫如嫁接;执著旧儒,莫如阳明。一百年来,再往前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六十年是文化更新与重构的一百六十年。这方面我们的前辈筚路蓝缕,多为良善,我们向他们致敬。我们的前辈艰苦摸索,多有缺失,我们为他们增益。

  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经济起飞,正说明中国的精神建设、文明再造已经取得成绩,创获经验。古老中华将一定在新文化整合下重显"少年中国"的新貌,中华文化必将"梅花再度",如日之升。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