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原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基尼系数 收入差距 分配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制度,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出严重的平均主义,因而收入差距很小。在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随着我国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人们参加生产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目前,这已经成为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也是当前国内外人士所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
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1.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及测度方法
(1)库兹涅兹的“倒U型曲线”理论。在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主要基于美、英、德等国数据的分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经历了首先扩大而后逐渐缩小的趋势。这意味着收入差距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倒u形曲线关系,该曲线被称为“库兹涅兹曲线”。
(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基尼系数及基尼系数的方法。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以表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大小。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反之越小。一般而言,基尼系数在0.2以下就被认为是绝对平均,0.2~0 3之间被认为是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就被认为差距悬殊。国际上通行的是把0.4当作市场经济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指标。
2.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表现
(1)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状况。综合各阶段情况来看,关于居民总体收入差别的研究,我国学者采用了多种收入分配差别指标,普遍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并呈现出恶化趋势。
由图1数据显示可见,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下降的趋势;但在1985年之后,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1978年以后,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1979年已经达到了0.33。从1985年开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扩大,到2000年已经达到了0.437的高水平,从此中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开始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进入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区间;在2007年,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49。
(2)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区域发展战略,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发展条件比较好的东部各省市,使本来就存在的地区收入差距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各省之间的收入差距呈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31个省市区中,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五省市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和天津,收入总计达80000元,而最低的是五省市是海南、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收入总计才40000元,前者是后者的2倍。而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区差别更大,2005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8248元,而贵州的是1877元,前者是后者的4.39倍之多,较2004年的4.1倍也有上升。
(3)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①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上升到2006年的0.36,单从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之内。相比而言,我国农村内部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 2l上升到2006年的0.39,贫富差距问题突现。②城乡收入差距高于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从城乡居民收入来看(见表2),在近30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8~3.4倍之间。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这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4)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是指城市内部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从行业看,垄断行业职工工资远高于竞争性行业职工工资,如2004年,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烟草等垄断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与全社会职工平均工资的倍数关系为1.41至2.48倍;到2007年,二者的比例上升到1.52至2.53倍。而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和制造业在各时期基本上都位居低收入行业之中。这些行业基本都属于竞争性行业(或垄断程度低于其他行业),特别是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相对工资收入持续下降,与高收入行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再加上工资外的优厚的福利待遇,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更大。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对于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的分析,理论界观点众多,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各种分析大都涉及到体制、政策、等方面,但对最深层的原因普遍认为是由于生产要素参与了收入分配。
1.初次分配格局不合理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即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通过市场价格来体现。如果只从要素分配的过程本身来看,收入分配差距是经济活动的正常现象,然而,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正是通过这一合理的过程完成的。
(1)市场竞争的负面作用。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各市场主体的收入趋于分化,因而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消除贫富分化,相反有可能扩大这种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使与城市都引入了竞争机制,导致农民之间、城镇职工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出现差异。
(2)要素市场价格的非客观性。目前市场机制的多种不健全因素,致使要素的市场价格,特别是劳动力要素的市场价格不具有客观性。另外,我国目前的市场体系不完善,各种市场还未能形成决定要素合理价格的充分竞争,这进一步加剧收入两极分化。
(3)劳动力的非均等培育。劳动力要素的质的差异,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以劳动力要素报酬作为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构成,但劳动力要素本身存在差异,会主导性地决定着非劳动力要素能否在市场运行中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2.二次分配缺乏公平与力度
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主要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政府支出、社会保障等机制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在理论上,初次分配主要研究要素参与分配的市场机制问题,而再分配主要研究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
(1)经济体制改革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政府为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采取了重点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使东部地区经济优先发展起来,并且经济发展的累积性造成了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同时,国家为了实现化,在政策向城市倾斜,实行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土地价格剪刀差、农民工资剪刀差以及户籍制度等扩大了城乡贫富差距。
(2)我国税收再分配功能较弱。税收再分配在过去的农村基本上是无效率的,这已成为拉大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种农村税费都是按人头分摊,或者按照土地面积征收,其结果往往是穷人和富人都缴纳大致相同的税费额,只是不同的税率。
(3)社会保障功能弱化。城市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改革过程中,企业的保障职能退化,同时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又未能及时建立起来,导致部分下岗分流职工的福利恶化,引起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广大的农村居民普遍地缺乏基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的进程,也终止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
(4)其他因素。①垄断因素。处于垄断地位的垄断部门容易产生超额垄断利润,其中的一部分又转化为这些行业职工的过高收入,加剧了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②制度转型中存在的“潜规则”。改革开放这些年,因为监督机制缺位,导致一部分人暴富;政府的寻租行为泛滥,很多地方产生严重的收入不平等。
3.三次分配格局没有形成
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主要是指社会的富人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社会,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调整。目前,我国的慈善捐赠制度不够完善,法规不够健全,特别通过税收的调节,在鼓励个人和企业回报社会、投身慈善事业等方面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由此使得第三次分配在中国并没有起到扶贫助困和实现社会公平的社会作用。
:
[1]张晖.从基尼系数看我国的收入分配[J].特区经济,2006(9):323—324
上一篇:浅谈美元贬值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