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统治者私人利益与社会群体(百姓)利益的关系对经济周期性发展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徐蜀郁 时间:2010-06-25
  【摘 要】在上,个人的理性长期受到压抑,没有得到正常的培育,但人性中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本能并没有泯灭。上到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有它内在的偏好。而每个人的偏好决定了其经济行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专制统治中,统治者的偏好通过所制定的政策对经济周期性起着决定性作用。百姓(社会群体),作为独立的经济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偏好,追求自身的利益。本文从统治者与社会百姓的偏好入手,探讨偏好的影响因素及对经济的作用来揭示中国古代经济周期性发展的根源。
  【关键词】经济周期意识形态偏好产权
  
  一、意识形态与偏好的关系
  
  (一)统治者偏好决定意识形态
  在实践的过程中,统治者发现,“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说,统治者通过推行有利于自己统治的意识形态,可以减少执行和维持各种政策制度的所发生的交易成本,即服从的阻力就会大大减少。
  历史上,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思想道德宗教在也会随之蓬勃发展。那些符合统治者偏好,方便统治者管理的思想会在其授意下,上升为意识形态。简单说意识形态就是统治者阶级意识(偏好)的产物。统治者也承认,思想是禁锢行为、进行统治最好的武器。
  (二)意识形态是重要的偏好决定因素
  偏好的产生是有条件的。除了资源,竞争这两个外在约束外,我们必须看到意识形态——在偏好决定,尤其是在社会群体偏好决定中的重要作用。
  意识形态包括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等统治人们思想观点的领域。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不愿主动违背这种主流的思想观念,去承担来自良心以及舆论方面的压力。且当个人深信习俗、规则和法律是正当的时候,他们会服从于它们。所以偏好的变迁与稳定有一个意识形态理论。即人们趋向于在意识形态的思想框架下产生特定的偏好,且这些思想在人们的心里越是根深蒂固,意识形态对偏好的决定作用就越大。
  
  二、统治者与百姓的偏好及产权制度
  
  (一)统治者偏好
  作为统治者,我们可以认为其最终目标是稳定的。即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自己的统治可以千秋万代。但是他们的近期目标则由于每个时期的宏观经济的不同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在国家刚刚建立时,养民,富国是首要任务;在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稳定时,统治者偏好开疆扩土,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在国家后期,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统治者利益中心。这些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得到证明。
  (二)百姓偏好
  百姓作为被统治阶级本身拥有的资源以及竞争的激烈性就不允许他们有更高的偏好水平。而从意识形态方面讲,百姓的稳定但低水平的偏好还另有深刻的内在根源。一方面我们的百姓长期受着农本思想,等级观念,儒家礼教的禁锢,地位高的人可以凭借其权利获得更多的资源来实现他们更高的偏好的观点根深蒂固。其秉承的道德观仁、忠、慈、孝,是每个人要终生坚持的操守,各安本分做一个好人的思想行为规范。在这种规矩的思想下,百姓的偏好只能局限于较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凡是群体行为,就会存在着一个搭便车的问题。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有许多行为并非受利益驱动,如参加大集团改革社会,推翻统治者等。对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会认为承受斗争的损失是不值得的。也就是说人们宁愿由于暴政而个人利益受损,也不愿意闹事。
  在统治者眼里,自己的偏好与社会的偏好的不一致所表现为服从和推广的阻力,是一种额外的交易费用。他要降低这种费用,就必须让社会的偏好去理解和适应自己的偏好。而他自己只有在约束极大的情况下,才会去降低自己的偏好水平,来与社会整体一致。而统治者降低这笔费用,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根据自己的偏好,设置有利于自己的产权制度。   三、产权对的影响
  (一)建国初期
  古代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是在战乱的废墟中建立起来的。国家新建初,人口、资源极度稀缺,上不稳定。阿罗认为,在原始社会,由于残酷的生存环境,导致人们产生相同的个人偏好。故我们也可以认为在新建立的国家,百废待兴,各种资源由于战争的原因都变得稀缺,拥有类似原始社会的残酷生存环境。故统治者的个人偏好是单纯的,他资源少权利小,且偏好的积累转变也需要时间,所以他是处于和百姓一样的约束下,与百姓有基本一致的个人偏好,那就是富国。
  统治者所产生的这个偏好使得所配置的产权制度使统治者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诺思指出“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定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这时的产权结构是公平且高效率的。从而使得经济可以快速恢复和。
  (二)国家鼎盛期
  在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来的过程中,随着资源的充足(表现为国库的丰盈),政治权利的稳定,统治者必然不会仅满足于开国初期的较低的偏好水平。他会通过、暴力规定和强制实施以及保护自己的产权。客观上使产权更加明晰,更加稳定,拥有更强的激励效果。
  但是,在界定和执行产权的过程中,统治者只要只是从本身利益出发,与社会利益出现偏差,必定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这会使统治者可能因为考虑成本过高而放弃改变产权结构的努力。从而使经济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均衡中。
  (三)国家衰落期
  国家经济衰退的开始是由于统治者过多的追求个人物质、精神的最大化满足,而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严重背离。统治者作为“经济人”,不公平配置产权,手中的权利使其在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偏好扩大,私欲膨胀,产生不合理的产权制度。
  意识形态对加速经济衰落也起了作用。正如诺思在《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中简洁概括的一样,“当个人的经验与他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会改变意识形态的看法。他在试图发展一套新的、更能适应其经验的合理解释”。一方面随着百姓不满的增强,统治者执行政策的交易费用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当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当一个人深信制度是不正义的时候,为试图改变这种制度结构,他们有可能忽略对个人利益的斤斤计较,而当各项条件都满足时,变迁势必会到来。
  
  :
  [1]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商务印书局,2005.
  [2]何正斌.经济学300年.湖南技术出版社,2006.
  [3]钟祥财.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论述.中国出版集团,2005.
  [4]何炼成.中国经济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