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内需的举措与效果评价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民生投资;生产性投资;资产投资;收入性消费;信贷性消费;预期性消费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增长速度下滑,这并不是因为投资和消费增速下滑引起,而是因为出口过速下滑引起,而出口的下滑又是由国际危机引起的。从目前情况看,靠出口来解决经济增速下滑实际上已不可能,因而,我们只有启动内需。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消费和投资。消费和投资虽然对拉动经济增长有巨大作用,尤其是内需的启动最终要依赖于消费,消费是内需持续增长的基础,但投资与消费相比,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为防止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下滑,实现保增长的目的,首先关注的是投资,也就是要首先启动投资,然后在有效抑制经济增长快速下滑的基础上,有效启动消费,最终全面启动内需。
一、启动投资的举措
投资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民生投资,即公共产品投资,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其投资主体是政府。二是生产性投资,是对各个产业的投资,其投资主体是。三是资产投资,主要是指股票投资和房产投资,其投资主体是公众。民生投资属于公共产品投资,是政府投资,政府可以自行决定,而生产性投资和资产投资则属于企业投资和公众投资,是市场经济的范畴,政府主要起导向作用,而并不能直接命令企业和公众进行投资,因而政府为保经济增长,首先会从扩大民生投资开始。
(一)扩大民生投资
民生投资中的医疗卫生投资主要应向基层投资,建立良好的三级医疗卫生网,使医疗卫生资源能有效配置,解决看病难和看不起病的问题。文化教育投资要向职业教育倾斜,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不要再搞太多的综合性大学,要将有利于就业作为教育投资的重要方向。社会保障投资要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应逐步覆盖全社会,向中下层公众倾斜,尤其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既要向轨道、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方向倾斜,也要关注环境投资,包括生态环境修复和污染治理,当然更要加大对的投资,包括县乡以下的公路网、电网、通讯网的投资及农村的上水系统和下水系统的投资等。
民生投资对启动投资需求、推动GDP上升及保持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对民生投资人们也存在五个方面的担心:第一,在目前如此大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气氛下,会不会产生大量的既没有社会效益也没有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第二,如此大的政府投资,会不会产生大量的权钱交易,腐败问题会不会更加严重。第三,民生投资主要向国有经济倾斜,会不会形成损害民营经济的趋向,从而有损于新体制。第四,民生投资可能会拉动GDP增长速度,但可能无法解决就业问题。第五,民生投资几乎是一刀切,没有顾及不同地区此次金融业危机下所受的影响不同,会不会不利于受损害大的地区的经济复苏。
尤其应看到,民生投资在整个社会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仅仅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因而仅靠民生投资很难最终解决好增长问题,尤其是对目前的企业解困和居民个人消费的提高,其作用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应在扩大民生投资的同时,积极启动其它投资。
(二)引导生产性投资
生产性投资是对各产业的投资,其投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的自主经营行为,因而推动这种投资的增长,政府的作用在于引导。目前,生产性投资低迷的原因,在于企业遇到不少困难,这些困难需要政府出手解决:首先,要为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应进一步放开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购贷款和创业板等要快速推进,以保持流动性更加充足。其次,要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在项目审批和各种行政费用的收取上要加快改革,为企业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要降低企业的各种负担。包括税赋负担、行政收费负担等,尤其是税收负担。
生产性投资会形成供给,因而在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和大量生产能力过剩的条件下,不能盲目地扩大生产性投资。推动生产性投资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要有利于结构调整,投资要向短缺部门倾斜,不能向生产能力过剩的部门投资。二是要有利转变增长方式,不能向高污染和高消耗资源的部门投资,而是要实现节约型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三是要有利于技术创新,使经济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四是要有利于促进就业。
按照上述原则,生产性投资应向五个产业倾斜:一是农业。应更加注重对农业基础条件的投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抗风险能力既包括抵抗灾害的能力,也包括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因而除向有利于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方面投资外,还要加大对那些有利于农产品深加工和经营产业化的方向投资,以提高农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制造企业中的装备制造业。我国装备制造业过于落后,如,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缆制造的85%、石油化工设备制造的80%、数字机床的70%和医疗卫生设备的95%都全部依赖进口。因此,要大力装备制造业,当然也不排除发展具有市场基础的产品制造业,不能将发展装备制造业和产品制造业对立起来。三是更加注重对资源类产业的投资。包括能源产业与原材料产业,在重视传统能源和传统原材料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新能源与新材料的投资。四是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包括加大对信息产业和生物工程产业的投资,推动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验室经济的投资。五是注重对服务业的投资。包括加大对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精神产品服务业的投资。 (三)促进资产投资
资产投资是公众投资的重要投资形式。提高人们的财产性收入在收入中的比例的关键问题,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财产性收入不外乎就是动产收入和不动产收入,而这两种收入又依赖于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因此,启动投资也包括促进资产投资,包括资本市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
资本市场投资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平衡发展。资本市场的平衡发展需要良好的资本市场制度。我国资本市场之所以出现非理性的大起大落,主要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投机性很强的市场,而并不是一个理性的投资市场。我国的上市公司往往无视投资者的利益,不对投资者分红,因而投资者买股票并不是为分红,其收益只有靠股价的变动,因而只注重股价而不注重分红,其结果是只能投机而不是投资。如果上市公司注重对投资者的分红,那么投资者就必然将分红作为选择股票的准则。而且当股票价格上涨超出其分红预期时,就会停止购买,从而会实现股价的理性变动,使资本市场成为一个投资性市场。正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缺乏投资性而充满投机性,所以也为资本市场上的违规行为提供了活动空间,从而使得大的投机者严重扰乱股市秩序,损害正常投资人的利益。因此,促进资本市场投资,关键是深化资本市场的改革,为人们的投资提供一个理性的投资市场。
房地产投资需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房价不能非理性地大起大落。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利润过高,福布斯排行榜几乎每年排在前面的大都是房地产商,制造投资者辛辛苦苦几十年的运作,竟然没有房地产商几年的炒作利润高。近几年的腐败案件几乎都与房地产商有关,房地产商成了权钱交易的主角。一些房地产商忽视广大社会群体的利益,使社会对其反感度很高。因此,房地产市场需要规范和改革,形成理性价格,推动人们对房地产的投资。
资产投资最容易出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慎重。爆发资产泡沫有许多原因,但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利益相关者无法相互制衡,从而使利益最大化演变成为贪婪。二是信息传递出现了问题,形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资产投资的关键是要防止贪婪和信息不对称,要使整个体制设计能有效阻止贪婪与信息不对称的形成。
二、启动消费的举措
启动投资虽然对启动内需有见效快的功能,但内需启动,最终是要靠启动消费来实现。因为没有消费的支撑,任何投资都不可能持续。有人担心,我们现在启动内需主要是投资拉动需求,如果忽视了启动消费,那么中国的增长方式就会从出口导向型而转向投资拉动型,同样会出问题。因此,在启动投资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对消费的启动。一般来说,消费包括三种形式:收入性消费、信贷性消费和预期性消费。启动消费应全方位地启动这三种形式的消费。
(一)推动收入性消费
收入性消费是指人们靠自己的收入而进行的消费。可见,影响收入性消费的关键因素是收入的变动。因此,要推动收入性消费的增加,就必须提高人们的收入。提高人们的收入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如,可通过减税、退税和提高个税起征点的方式,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能有效提高。二是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使劳动收入与企业利润的变动能保持相辅相成的关系。三是提高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例,包括提高人们的动产收入和不动产收入。四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如,通过城乡一体化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城乡一体化既包括公共产品享受城乡一体化,也包括城乡体制一体化。五是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收入,为这些地区的居民创造就业和创业机会。
(二)推动信贷性消费
信贷性消费是指通过借债来消费。信贷性消费是重要的消费形式,尤其对不动产消费而言,信贷性消费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启动消费的重要内容是启动信贷消费。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因为美国在信贷性消费上出了问题,但这并不标志着信贷性消费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美国银行向那些根本不可能还得起购房贷款的人发放贷款,并且以此来发展所谓的信贷证券化,放任投资银行将没有信用基础的信贷活动泡沫化,从而导致信贷性消费出了问题。信贷性消费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信用性信贷,也就是以收入为基础的信贷,凡是有稳定的相当数量收入的人,都可以享受这种信用性信贷。二是抵押性信贷,也就是通过一种具有抵押功能的财产而获得信贷,包括股权抵押、不动产抵押、收藏品抵押等。当然,各种抵押财产要建立在产权清晰和定价正确的基础上。三是担保性信贷,也就是通过相关个人或机构的担保而获得的信贷,如,大学生助学信贷就属于这种担保性信贷,我们应选择良好的担保方的方式来完善这种担保性信贷。
(三)提升预期性消费
人们的消费中有一些是受预期影响的,这些受预期影响的消费就是预期性消费。一般来说,人们的预期越好,预期性消费就越高,人们的预期越差,预期性消费就越低。因此,应通过提高人们的预期,推动预期消费的上升。
预期性消费有赖于预期的提高,而预期的提高,又有赖于人们的信心增强。信心取决于人们的两种感觉:首先是安全感。安全感包括:生活安全,如,自己退休后生活能否保持应有的水平;工作安全,如,自己会不会失业,失业后有无应有的失业保障金,能否再就业;生命安全,如,自己生病后能否享受良好的医疗保障,会不会遇到看病难或看不起病的问题;财产安全,如,自己的财产会不会缩水,存在银行的钱会不会因为银行的破产而损失。上述这些安全,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法治制度。因此,要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就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法治制度。其次是增长感。所谓增长感是指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和收入都会有较快的增长,其中包括:一是整个国家的经济还会增长,如,认为中国现在还没有完成化和城市化,人们的致富欲望和冲动仍然很强烈,因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还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二是自己所在地区的经济还会上升,如果只有国家经济上升而自己所在地区的经济不能上升的话,人们的增长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预期就会受影响。因此,应让我国不同地区的人都要有本地经济还会增长的认识,协调好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三是自己的个人收入还会增长,因为如果只有国家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增长,而自己收入并不能随着国家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增长而增加,那么人们的增长感仍然很低,预期就会很差。因此,我们要关注各个社会阶层的收入状况,尤其要使低收入者的收入能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所有人的增长感,保证社会预期的不断提高,从而促进预期性消费的提高。
上述三个启动消费的举措,几乎都涉及深层次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甚至涉及体制改革,因而是很有难度的。正基于此,有人担心消费能否真正启动起来。因此,必须深化改革,包括财产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当然,也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因为只有不断完善我们的政治体制,消费才能作为人本主义原则而确立,民富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中国能否启动消费,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三、如何评价启动内需的举措
对上述启动内需的举措,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我们这次启动内需不一定达到预期效果,其理由有二:一是理论依据存在问题。他们认为,凯恩斯这套理论根本无用,因而我们这套基于凯恩斯理论的启动内需的举措,是不可能见效的。二是实践上有失败的教训。他们以日本启动内需为例,认为1991年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泡沫破灭后,虽然使用了降息、增加货币供应、加大政府公共产品投资等举措,但最终并没有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拉动型,2003年经济复苏是因为出口状况转好,但出口一旦出问题,就再次进入衰退。
多数人认为,我国这次启动内需的政策会取得好的成效,其理由是:第一,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还没有实现,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推进,会产生巨大的内需,因而可以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二,中国还很穷,十三亿人中只有两亿人左右算得上富有,还有十一亿人没有真正富起来,而且还有七千万人处于温饱的边缘,这种情况既决定了我们有巨大的潜在内需,又决定了人们的致富欲望还很强,有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第三,我国市场化改革任务还没有完成,放松政府管制、消除垄断,这些举措仍然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而这些改革都会释放出巨大的内需。第四,我国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还有较大的运作空间,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仍很大,这非常有利于启动内需。第五,我们有政治优势,越是有危机,就越能显示这种体制的优势性,因而我们能有效地启动内需。
上一篇:提高引资质量的资源与环境因素分析
下一篇:我国内需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变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