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秋娟 时间:2010-06-25
  摘要:原始性创新是其他创新的源头和基础。在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面临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科研评价体系僵化、缺乏科研合作等瓶颈。中国应当加大对原始创新的财政支持,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合作共享机制,并建立多层次的原始性创新人才队伍,以提升中国原始性创新能力。
  关键词:原始性创新;基础研究;科研评价;合作机制
  
  一、原始性创新的内涵及意义
  
  对于原始性创新的含义,目前中国理论界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意见。前科技部长徐冠华认为,原始性创新是指原始性的发现和原始性的技术创新,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取得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原始性创新在所有创新活动中是最高层次的,它是通过采用最新的研究方法在世界范围内率先获得新知识、发现新的现象和、发明新的技术和原理,为推动技术创新提供新的基础知识。原始性创新是其他创新的源头和基础。据有关资料统计,技术革命的成果约有90%来源于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原始创新。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自主创新作为中国今后十五年中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
  
  二、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加大财政投入
  1 提升R&D占GDP比重。目前,世界各国都将科技投入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投资,其中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R&D/GDP),是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各国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按照一般规律,R&D/GDP不到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在1%一2%之间才会有所作为;大于2%则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可能比较强。根据科学技术部公布的统计资料,自1997--2007年,中国的R&D经费支出呈逐年递增趋势,R&D/GDP比例也逐年上升。2007年,R&D经费投入3 710.2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49%。而2007年美国R&D/GDP指标为2.62%,日本为3.39%,韩国为3.32%,德国为2.53%,法国为2.11%。可见,欲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中国对R&D的投入还应当进一步增加。
  2 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基础研究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江泽民总书记在给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明确指出:“在未来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里,中国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今天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创新成就,依赖于这些研究所必然孕育的优秀人才。”
  根据科学技术部的统计资料,2007年中、美、法、意、日、韩、俄七国的R&D经费投入中,中国的基础研究投入比例最低,仅为4.7%,意大利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例最高,为27.7%,是中国的5.89倍;法国次之,为23.7%;美国为18.6%,日、韩、俄分别为12.7%、15.2%、15.4%,均远远高于中国。这对中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大的制约。因此,中国在逐步提升R&D经费投入的同时,也应调整R&D经费的结构比例,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
  (二)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
  1 优化立项评价指标。当前立项评价指标虽然有对创新的要求,但是过分强调既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因此,使得申报者只申报有把握成功的项目、甚至申报已经基本做完的项目,而具有原始性创新、风险大的项目却往往难以得到专家的认可。所以,要修改评价指标,真正做到把创新性摆到项目立项的突出位置,尤其要鼓励具有原始性创新的研究。对于新思路、新思想,应该要结合原创性成果的长期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进行评价,给予研究人员自由探索的环境,并且能够容忍失败。
  2 优化评审专家团构成。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所以项目评审专家组应由不同领域、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这样有利于从不同侧面评价一个项目,防止同一领域专家受研究所限而产生的对创新项目的指责和扼杀。必要时还可以邀请国外专家参加重大、重点项目的全程评估。这有利于选准具有科学前沿的和创新性的课题,提高立项评估的公正性,还有利于从社会公众、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等多角度考虑科学和技术评估的作用,从更广的角度,实现考查项目的创新性及其经济、社会价值的目的。
  另外,要注重对评估专家本身的评估。在目前的项目评估机制中,重视名人、重视保险性、跟踪国外选题方式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不利于涌现出大量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不利于形成新人辈出的良好局面。为此,应当建立评估专家的信誉档案,对其在评估中的能力和公正性进行评估,引导评估专家科学、公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3 建立评估监督机制。一方面,要形成透明的、可受公众监督的评估机制。各类原始性创新研究项目的评估程序、方法、内容等应当公开,评估意见应当反馈到被评审人,从而增加被评审人的知情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暗箱操作。保证评估工作的公正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评估的监督。评估机制难免会产生误判,往往导致扼杀了许多有创意的思想,因此加强对评估制度的监督,有利于失误减少到最少。当然在出现错误时,评估机构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与胸怀。对于非共识性与反传统项目,应该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保持公正、谨慎的态度。   (三)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
  1 倡导创新意识。创新是原始性创新研究最本质的含义。任何上的发现和发明,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飞跃”、“突变”的过程。只有敢于打破成规、标新立异,才能获得不为旁人所知的真知灼见。相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都与创新无缘,更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科学境界。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提出,“科技人员一定要增强自信心,不能总看国外做了什么,人家没有做我们就不敢做。同时要有一个正确的创新价值观,能够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的前沿,确定科技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创新为民。”因此,要提高科研人员的原创意识,营造挑战权威、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科研人员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科学观念,提升挑战传统理论的自信和勇气,不盲从权威,勇于从事前瞻性、独立性、探索性的课题研究,努力使中国早日实现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2 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原始性创新研究是一项风险性很大的事业,不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失败多于成功,这是科学发现、发明、发展的。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失败者”也对建构科学大厦作出了同样难能可贵的贡献。人类科技史上的每一次进步和飞跃,都是历经磨难,在无数次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才最终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因此,要想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就要对创新中可能的失败多一些宽容,为各种创新思想、创新活动提供施展的舞台。在2007年中国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中,重点修改的内容之一就是增加了宽容失败的制度。创新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使科技人员敢于大胆探索。为此,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鼓励科学技术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风险。原始记录能够证明承担探索性强、风险高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科学技术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该项目的,给予宽容。”这是中国首次以形式,规定了对创新失败的宽容制度。这一宽容制度将在极大程度上减轻创新人员的思想压力,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身于原始性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
  (四)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大学科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无论是从科学问题的深度还是广度来看,科学研究在规模以及研究方式等方面逐步进入了一个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所以科研的合作也成为必然。
  1 加强国际合作。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可以使国内研究人员从选题到完成尽快置身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分享国际科学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实现超越阶段的发展,有效调动国内外两种科学资源,加快提高中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大力促进学术界的开放交流,不同学科、学术观点之间要撞击和交流,要广开渠道鼓励和支持科学家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制定有利于学术交流的考核指标体系。
  2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原始性创新是、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等行为者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提高科学技术对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率。大学、研究机构和界的合作有助于为科技原始创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科技研究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工业界将更加关注科技研究,更加关注与大学和政府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界也可以为科技原始性创新提供大量新的科学问题,促进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原始性创新研究的重要性,从而为原始性创新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产学研的交流合作对于提高工业界吸收新知识、创造新技术的能力,推动企业的发展也很重要。
  (五)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
  1 要建立重要科研设施的共享机制。原始性创新需要良好的科研基础设施作支撑,并且创新基础条件的科学水准越高,创新的效果越显著。高水平的科研基地是产生原始性创新成果的温床。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狄实验室曾有25人次获得诺贝尔奖、德国的马普学会有17人次获得诺贝尔奖,公司实验室的代表贝尔实验室有11人获奖,IBM实验室有5人获奖。它们都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地的代表。中国要加强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国家重点野外观测台站的管理。调整重点实验室的布局,新建一批中国发展急需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实验室。通过建立虚拟实验室、实验室等形式,促进相关实验室的合作。着力形成科学创新研究所需的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数据、科技资源、信息网络资源等战略资源,建立健全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中试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并形成一种布局合理、开放有效的共享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创新研究的需求,而且有助于政府的开源节流。
  2 建立科学数据资料的共享机制。收集积累科学数据资料等基础性工作。是原始性创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动植物区系分类、生物多样性、标本库、样本库,冰川编目、土壤分类,资源环境领域的数据采集、分析、整理,科学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共享等。要大力提高中国原始性创新研究的装备水平,加强科学仪器、实验动物、实验试剂、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工作,为优秀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创造条件。同时,还应当注意到,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数据资料相互封锁是一个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共同努力,把建立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实现重要科研仪器设备和科学数据资料的共享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认真研究解决。
  (六)建立多层次的原始性创新人才队伍
  1 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第一,应当把发现和培养一流的研究人才作为第一位的重要目标,工作的重点是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大力培养、吸引和稳定高水平创新人才,对有独立思考能力、独创精神的小人物和青年人才及时给予支持,对少数高水平人才在严格遴选的基础上予以持续稳定的支持。第二,应当加大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原始性创新能否成功,首先这个创新群体一定要有一两个、两三个核心人物(或学术权威)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核心人物是影响一个国家原始性创新研究队伍整体实力的重要制约因素,他们本身的学术水平决定了创新群体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位置。他们需要把握科学发展的阶段和方向,从而作出正确的重大决策,需要引导自己的创新群体进入学科的最前沿,需要培养大量的后继创新人才。对于在国际科学前沿有重大研究成果的顶尖人才,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他们开展国际一流的研究。
  2 建设跨学科创新团队。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许多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往往都是在跨学科的研究上取得的。学科交叉的力度和广度,已成为影响原始性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目前中国高校、研究院所部门条块分割、各成一体。这种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使多学科的优势发挥不出来,难以开展交叉科学、边缘科学、多学科渗透的研究。
  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是从事交叉学科研究,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以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为依托,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组建一批跨学科、跨部门、跨校际的创新团队和创新集体。鼓励创新团队加强原始性创新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同时加大对创新团队的重大特色项目的孕育和培植,力争能取得重大的原始性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