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区域经济的“和商”战略思考
内容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海峡区域借助传统和合思想为基础的“和商”理念,应以 “和爱”为主题;谋求海峡区域经济的和平、统一与发展,应以“和力”为举措,加强海峡区域经济的和谐互补、合作互利;以“和立”为基础,构建激发民间力量的创业、投资机制;以“和达”为目标,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整体协调,从而达到调动多元主体积极性促进海峡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和合 和商 海峡区域经济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两岸经济利益的融合,建设海峡区域经济、实现两岸经济的互补发展是新时期两岸人民共同关心的主题。2004年初,为实现福建发展的新跨越,福建提出 “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为福建的协调发展确定了一个个性化的战略目标。这一新思路引出了海峡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主题。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商”以中华和合文化思想为基础,以群体为本位,追求社会和谐、伦理稳定,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是整合的系统思维营销模式。因此,海峡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发挥“和商”的优势,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以“和爱”为主题,谋求海峡区域经济的和平、统一与发展;以“和力”为举措,加强海峡区域经济的和谐互补、合作互利;以“和立”为基础,构建激发民间力量的创业机制、投资机制;以“和达”为目标,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整体协调,从根本上促进海峡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以“和爱”为主题,谋求海峡区域经济的统一发展
“和商”思想强调亲子之爱为“仁”之本,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情有义、着重人伦价值精神的发扬光大。“和商”思想所蕴涵的“和爱”理念是传统儒家仁爱思想的延伸和扩展。《论语• 学而》中明确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仁”不仅要做到在家孝顺父母、亲爱兄弟,而且出门在外,还要能尊敬长辈,说话做事谨慎,对朋友讲信用;并要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个定义的核心是,不仅要爱自己家里的亲人,还要把爱心扩展同族和民族,要把对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最后把这种爱心进一步扩大到全民族。海峡区域经济“和爱”的根本就在于中华民族的同根相连,统一、沟通、发展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一)求统一、求和平、求安定
求统一、求和平、求安定是海峡两岸的主流民意,两岸关系能否改善和发展,直接关系到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能否有一个正常、稳定的大环境。纵览我国,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因观点不同而分裂过,分治有过,分裂没有,分治而后又统一,统一对中华民族而言是神圣的、不可动摇的,是必然的。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同属一个中国。“和爱”要求进一步加强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让台湾同胞了解和支持对台方针政策,表达各界各族期盼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共同愿望。
(二)多沟通、多尊重、多信赖
海峡两岸的人民都是炎黄子孙,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多沟通、多尊重、多信赖是“和爱”的基础,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纽带,推动海峡两岸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人员往来,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宣传,热情接待台湾各界人士和团体。
(三)谋发展、谋利益、谋便利
“和爱”的具体体现是为两岸同胞谋利益、谋便利、谋发展,鼓励两岸同胞间往来,鼓励两岸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切实解决事关台湾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等问题,促进两岸客运节日包机向常态化发展,出台解决台湾同胞关心的问题、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的政策措施,不以分歧影响和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以“和力”为举措,加强两岸经济的合作互利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礼之用,和为贵”。“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调节,注重从整体上掌握事物,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和谐与力量的互补。“和力”理念强调运用社会关系,利用这层关系及形成的组织结构,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全面调动各方力量为实现目标起推动作用。海峡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以市场为取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谋求合作和双赢。
(一)找准定位
两岸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3年6月底,台商到大陆投资项目共58293项,实际利用台资352.29亿美元,分别比10年前(截止1993年底)增长了2.75倍、6.9倍,占大陆吸引外资项目和实际利用额的13.1%和7.4%,内地成为台湾对外投资最多的地方。两岸间接贸易总额达2935.79亿美元,内地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成为内地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市场。
两岸同胞携手合作,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祖国大陆的经济建设是有益的,海峡区域经济范围内的发展,要有所分工。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推进化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如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以及面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服务业等。
(二)发挥台资协会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两岸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台资企业协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内地共有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成立了74家台资企业协会,会员企业超过2万家,约占内地台资企业总数的1/3。可以发挥台资企业协会的作用,开展台资企业联谊和交流;沟通台资企业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促进当地与台湾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为地方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积极穿针引线,密切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与台资企业的联系。
(三)扩大生产要素循环领域
海峡西岸经济区有着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要素,扩大生产要素循环领域,就能为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创造条件。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目的就是要将福建经济发展与促进祖国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两岸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为祖国统一提供一个有效开展工作的载体和平台。在制订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闽台之间产业合作、合作、商贸合作等,要综合考虑与长三角、珠三角分工协作、互利互补的机制。
在国内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和竞争性不断增强的环境下,发展海峡区域经济还应扩大视野,充分考虑全球经济和市场格局变化,重视加入全球化的生产体系,确立参与全球分工的定位,与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产业关联和相互联系的生产体系。更好地利用区域之外的生产要素,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发展自己。
长期以来,在仁学精神的培育下,中华民族逐渐养成了许许多多的优良传统,如修养完善自身道德,持守“为政以德”;为政顺应民心,与民同忧共乐;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以养民。“和商”思想倡导以人为本,谋求“上下同心者胜”,这就是“和立”的理念。综观全局,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 ,在于大陆是否有足够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否能对民众产生足够强大的吸引力。
(一)激发民间自主创业的活力
立足现实,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依靠人民推动发展,尤其要重视发挥群众自主创业的作用和活力。回顾,新成立以来曾经历过几次失业高峰,正是依靠群众的自主创业,不但渡过了就业难关,而且激发了的活力。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增、转移的2.5亿劳动力,85%以上都被中小吸收,而中小企业很多都是老百姓自己创业建立的。一个人创业,带动一批人就业。人人都去创业,就会产生吸纳就业的乘数效应,激活经济增长的潜力。
(二)吸引台资与外资以发展混合制经济
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尤其是台湾民间资本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投资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在各类投资项目中,要让各类民间资本完全享受国民待遇。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各种方式与台资、境外资本合资、合作兴办企业,积极发展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所有制结构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多层次性的特点,加快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使海峡区域经济能够形成更多的新的增长点。
(三)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配套条件
应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框架,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的发展,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努力使民营企业成为竞争性领域的经营主体。规范收费管理,大力减轻企业负担,在鼓励国有企业退出的同时,努力使民营企业成为区域的主体,特别是利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贸易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
以“和达”为目标,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协调
“和商”思想的“和达”理念以群体为本位、因情有义、互助互利,由己推人、由近及远。 孔子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互利主义原则,在肯定追求正当利益的同时,强调调节人我之间的利益分配,考虑共同发展,启发人们关心和看重他人与环境的利益与发展,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达”理念促使我们在海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探讨经济发展如何符合社会、生态环境的要求,促使海峡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一)健康文明的人文社会环境是关键
优化发展环境,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最大的政策,以“三个代表”为最高的要求,建设“服务第一”的政府、崇尚文明的社会、诚信为先的市场氛围,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规范严明的法治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稳定安定的社会环境。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的活力竞相并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维护政策的公正与稳定,保护企业利益和权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经营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顺利对接,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海峡区域经济的大发展。
(二)人与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是重点
海峡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跳出“资源经济”的思维模式,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长远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规划,注重环境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确保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计划性,避免资源大量浪费,争取最大的综合效益,实现资源型经济向资源优势型经济转化,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均衡地发展。
总之,借助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己欲达而达人”的“和商”思想,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谋取在多元模式和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协调、和谐,有利于完成两岸经济发展这样一个跨时代的任务,促进两岸海峡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
1. 李珂.福建定位的现实选择——访福建省社科院院长严正.福建日报,2004.4.7
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半月谈,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