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机制及衡量标准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中外跳跃式史实,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学派的理论工具,论述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为根本动力、以报酬递增机制为支点,培育和完善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自增强机制,实现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关键词:市场机制 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 自增强机制 报酬递增机制
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是以跳跃式区域经济增长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与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为调节手段,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置,以及制度安排和政策结构的调适和创新,寻求区域经济、社会与的跳跃式协调发展,实现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机制的演进
从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
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之前,传统自由经营论一直是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和官方经济学,该学说认为,市场经济体系存在着一种自然秩序,并具有内在稳定性,可以保持资源充分利用,根本用不着政府干预。大危机的爆发表明,单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论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认为,在自由放任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不能达到充分就业;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达到充分就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二战后,西方各国推行凯恩斯主义,使资本主义经济在战后出现了 “黄金时代”。但政府过度干预也产生了一些恶果,特别是“滞胀”问题甚为严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证明,单靠市场机制或政府干预调节都不利于跳跃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各自不足,发挥各自的优势。
从单一计划调节机制到市场机制与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经营自主权,难以调动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企业技术更新改造缓慢,增长方式粗放,发展动力不足。我国建国初期,推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资金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使东西部差距逐步缩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梯度开发战略,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更强调效率,投资重点转向东部沿海地区,致使东西部差距扩大;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东部经济实力的增强,区域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国家投资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但政府宏观调控并未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知识经济条件下,跳跃式区域经济调控机制发生了新变化,仅靠传统经济调控机制很难实现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从传统物质经济调节机制到知识经济调控机制
在传统物质经济条件下,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的实现,依赖于市场机制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仅靠市场机制与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相结合是不够的,还应以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为动力,培育和建立有利于跳跃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自增强机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实施了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政策,导致西部地区资源、资金、人才大量流失,而东部地区知识技术密集产业经济优势显著增强,东西部差距不断扩大。因此,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中西部地区必须采取跳跃式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在继续推进化、信息化、服务化和生态化的同时,加速发展知识技术密集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形态,培育和建立报酬递增机制,以便为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提供引擎。
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机制的优化
在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实现机制中,市场机制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是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形式,是分工演进的基础和终极动力,其特点是自发性、盲目性、事后性和无序性,尤其是对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和不完全信息的调节失灵,使市场均衡增长率不能达到社会最优水平,区域经济一般均衡难以实现。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是一种自觉调节机制,具有顺市场调节与逆市场调节二重性质,是对市场调节的补充和完善,其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跳跃式协调发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顺市场调节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制度结构改革和政策工具创新,以便打破区域经济低水平循环,为跳跃式区域经济均衡实现提供一种报酬递增的正反馈机制。逆市场调节主要运用政策工具协调经济结构,抑制经济波动,消除市场经济增长率同社会最优增长率的偏差,克服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机制调节主要靠价格机制引导和经济利益刺激,促使生产要素在最优区域或产业聚集中通过“极化效应”和“协同效应”推动均衡分工水平非连续跃升,形成“发展极”或“增长中心”,并带动其它地区经济高速发展。这种模式的运用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政府作为制度供给和宏观调控的主体,通过制度结构和政策结构安排的调适与创新,能够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前提和保障,为跳跃式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推动区域经济从局部均衡向一般均衡水平演进。自增强机制是一个经济体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合力作用下随时间自发演进、自我强化的趋势,具有多态均衡、锁定和路径依赖性。报酬递增机制是知识技术密集产业超速发展的重要机制,决定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方向。
传统物质经济是一种资源消耗型经济,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是偏离公平与效率的均衡较远,一方面采取均衡发展战略,忽视经济总体效率;另一方面采取梯度开发战略,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更新改造慢,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经济效率低下,甚至有增长而无发展。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技术集约型经济,也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人才、知识、技术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发达地区的人才、知识、技术等稀缺要素存量大,创新能力强,要素收益率高,“极化效应”超过“扩散效应”,将加剧两极分化。
实现跳跃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对跳跃式区域发展机制进行动态协调。既要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和报酬递增机制,又要完善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建立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自增强机制,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促使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自增强机制不断完善,实现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实现跳跃式区域经济动态一般均衡
跳跃式区域经济动态一般均衡的实现,是在政府政策、技术进步、供求关系和价格等因素影响下,通过各局部区域产品和要素市场相互作用,在市场自发力量作用下从局部均衡向区域市场一般均衡的调整和逼近过程,最后收敛于一个稳定的一般均衡。由于各个局部区位市场一般均衡实现是和个人在自利行为驱动下的一种自主决策过程中,是产业分工和劳动分工从低均衡分工水平向高均衡分工水平的非连续跃升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产品创新过程。每个产品和要素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不仅取决于本区位的局部市场,还取决于整个区域的产品和要素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区域内产品和要素之间的互替互补互依,决定了各产品和要素的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的形成,具有共生性。
追求跳跃式区域经济效应最大
在区域经济内部或各区域经济之间、不同区域要素之间,以专业化经济为基础,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纵横交错、相互依赖的区域产业分工。由于区域经济之间结成高度复杂的社会分工网络,每个企业、个人和区域是这个网络上的结点,它们相互之间的决策具有高度相关性和依赖性,彼此密不可分,企业、产业链条和各区域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取决于区域“集聚效应”和“网络效应”。生产专业化水平越高,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规模经济性越强,企业技术外部性即技术溢出效应越大。由局部市场均衡向区域整体市场均衡的实现,使区域市场产生外部性,即与市场供求扩大相联系的外部经济。
达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
新福利经济学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提出以帕累托最优作为社会经济福利的判定标准。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企业在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产品和要素市场长期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能实现经济剩余最大化;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垄断厂商为了获得超额利润,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经常在平均成本尚处于递减的阶段进行生产,将消费者的一部分消费剩余转化为垄断厂商的垄断利润,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自利行为常常给他人或社会带来负溢出效应,却并未给他人或社会以经济补偿,导致市场调节失灵。在外部经济性出现时,造成长期平均私人生产成本低于长期社会平均成本,从而使更多厂商留在产业内,导致区域经济增长无效率。政府干预能够消除市场均衡增长率与社会最优增长率的偏差,达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最大。
保持公平与效率的均衡
功利主义公平观追求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罗尔斯主义公平观强调最公平的配置是使社会中境况最糟的人效用最大化,平均主义公平观主张所有社会成员得到相同的商品组合。而市场主导主义认为,竞争性市场配置的结果是公平的,因为它奖励那些最有能力和工作努力的人。竞争性均衡的配置结果是有效率的,但在生产者或要素所有者拥有市场势力和具有不完全信息时、或出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生产时,市场竞争是无效率的。阿瑟•奥肯的“漏桶”实验指出,通过累进税或福利支付减少收入不平等,可能造成非效率,带来管理费用增加,降低投资和储蓄的积极性,缩小国民收入规模。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有效配置并不总是公平的,政府能够权衡公平与效率,在效用可能性边界上找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点,在经济效率最大化时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最优区域增长结构以高度发达的产业分工为基础,要求上下游产业之间既相互依赖、又保持适度替代性和竞争性,形成纵横交错的产业链条,实现整体区域经济效率和产业链价值最大化;要求从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出发,选择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要求选择正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传统梯度开发模式是一种短期资源倾斜配置模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采用立体式网络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以局部区域、产业新增长点的培育为引擎,通过增长点的跳跃式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协调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老一代发展经济学家没有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区分开来,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的增长和人均实际收入的提高。而新一代发展经济学家强调高质量的增长,并提出更宽泛的发展标准,减少贫困、公平分配、人的自由发展等,如迈克尔•P•托达罗将生存、自尊和自由作为判断发展的三个价值标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产品和服务结构个性化、多样化和高档化,人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迅速提升,社会福利增加;技术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提高,职业选择更为自由;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逐步扩大,参政议政能力增强;保持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
1.杨小凯.经济学原理.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美〕R• S•平狄克,D• 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