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理论及测度指标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新型农民
一、目前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以前提法的区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曾多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这个提法在当时具有和经济的含义,即通过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且建设内容主要是农村经济的范畴,并通过农村经济发展为化做出贡献;其后至80年代初,“新农村”成为一种社会理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似乎成为农民心目中“新农村”的重要标志;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目前党中央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足于“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是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的基本判断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其鲜明特点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前提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矍振元等,2006)。
目前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说法以一贯之,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所以目前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任务比以前提法更加全面,是以“全而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内容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有更全面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社会的发展已赋予农村更为宽泛的内涵,体现出以农业、农村、村落、环境为基础构架且不断延伸与发展的各种社会关系与空间环境的综合;既包括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包括制度与意识形态,还凝聚着空间结构的典型形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这些领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某一特定时期的综合反映。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因此,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或单纯的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是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王伟光,2006)。
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社会主义”,一个是“新”。从“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逐步缩小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建设共同富裕的新农村;从“新”这个关键词而言,其内涵非常丰富,如新的理念、新的设施、新的环境、新的房舍、新的公共服务、新的社会保障系统、新的社会风貌等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包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涉及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农业科技水平、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工业化;农村人口的比重大幅度降低;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就业比较充分;农户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在政治上,在党的领导下,农村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明显进步,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和健全,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村民自治更加完善,形成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干群关系密切,社会秩序良好,农民安居乐业。
第三,在文化上,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农村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农村卫生、文化等设施比较完备,农民享有较好的卫生保健和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表现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更加和谐、更加相容。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和主要任务
根据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五大目标,即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具体来说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所以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是单纯的新村庄建设。
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和主要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要重点落实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以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三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四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是相关社会制度的配套与健全;五是要通过经济支持与政府干预,继续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同时要规范农村消费市场,以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六是要将农村人文、社会、民主政治以及自然环境的建设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齐发展,着力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善村容村貌,而且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矍振元等,2006);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民、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要建立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董忠堂,2005)。经济,国内宏观-[飞诺网FENO.CN]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系统是有明确边界的。要研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和系统结构,首先需要从系统外也即系统环境的角度研究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从系统内也即系统内部构成的角度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三是从系统外和系统内综合集成的角度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系统结构。
从系统环境的宏观角度而言,笔者认为,能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及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是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境因素,这依赖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对农村“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这其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突出公共事业的健全与发展以及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是关键。
从系统内部而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也即党中央提出的二十字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具体来说,“生产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并以此推动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生活宽裕”要求不断改善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使农民过上衣食无忧、居住舒适、用品齐全、医疗有条件、教育有能力、生活有档次的宽裕生活;“乡风文明”要求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先进文化,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向上的生活观,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村容整洁”要求为农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表现为农村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和基础设施合理,生态条件、自然环境、卫生状况良好,绿化、美化、生态化;“管理民主”要求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建立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民主机制,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真正实现村民当家作主。
从系统内和系统外综合集成的角度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目的是使农村产业大为、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民生活大为改善,使农民的素质提高、生活幸福。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环境要素,之下细分为财政支农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用事业发展、农村救助和社会保障、城乡融合与协调发展(如城乡融合度、人口融合度、社会融合度、生活融合度、生态环境融合度)等;二是基础要素,要充分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之下细分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或称农村生产力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水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等;三是效果因素,之下细分为农民素质水平、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农民幸福程度等。环境要素的改善依赖于政府,取决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对农村“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基础要素的改善主要是农村自身建设的问题;效果因素的改善依赖于环境因素和基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环境要素的考核主要是检验各级政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持情况;对基础要素的考核主要是检验农村自身建设情况;对效果要素的考核主要是检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水平和效果。
从上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单纯是农村的事情、农民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测度指标体系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政府对其建设进程需要经常进行调度,必须围绕上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建立相应的测度指标体系。通过建立测度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明确的导向(即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从哪些方面用力);另一方面可以监测评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偏差,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顺利进行。此外,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确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衡量标准,为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测度指标体系可以分两类:一是描述指标体系(也称基本指标体系,主要是为政府提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信息);二是评价指标体系(为政府提供建设进程综合性及预警性信息)。在这两套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和重点。
为强化指标体系的实用性,指标体系应分成不同的级别。考虑到“农村”的范围主要指县以下,指标体系的重点是设计县级、乡镇级和村级三个级别指标体系,当然也可以考虑省级和市地级,建立不同级别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级别的指标体系,考察的侧重点不一样。级别越高,考察环境要素也即考察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越要多一些;具体到乡镇级和村级,主要考察基础要素和效果要素,即着重看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状况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指标体系的级别不同,指标个数也不一样;级别越低,指标的数量可以越少。就目前而言,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及农村“三提、五统”制度的废除,乡镇财力普遍比较薄弱,调控新农村建设主要靠县一级,考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主要应放在县级和村级进行。基于此,笔者分别研究设计了县级和村级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设计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本着“导向性、系统整体性、相对独立性、层次性、可比性、综合指标优先、可操作性”等原则,从各个主要构成要素中选择并研究确定具体指标,笔者先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型指标体系(也即基本指标体系);其次是在描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综合评价的技术要求,从描述型指标体系中进一步筛选指标并运用定量判断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主成分分析、鉴别力分析等进行量化判断,剔除掉大部交叉、重复及鉴别性不强的指标,建立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表2)。
依据上述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提供指导;另一方面通过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适宜的无量纲化处理模型和综合评价模型,按照指标体系搜集相应数据代入相应模型,即可实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定量化评价。据此,可对各个县市及各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开展纵横的比较分析,找出各自的优势、劣势、差距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