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南京新经济增长点的几点思考
【摘要】所谓新增长点,就是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成长性好、技术和资金密集度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新产品或服务。本文对南京市培育和新经济增长点的意义和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培育南京市新经济增长点的建议。
【关键词】南京 新经济增长点 意义 现状 建议
新经济增长点这一概念有两种内涵: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某一对产业有巨大影响作用的产品或服务,这种产品或服务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主导作用,具有创新能力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关联效应大等特点;二是地理和时间上的特定性,即是某一时期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的产品或服务,通过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培育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南京市发展的意义
1、是南京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证。九十年代以来,南京市进入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单从发展速度看,八十年代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4.6%,而九十年代前四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就已达到23.7%,2004年为17.3%。这标志着南京市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并面临着持续二十年左右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要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就必须着力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总量和规模上不断求得新的突破,从而保证南京实现跨越式高速发展。
2、有利于发挥南京市的科技优势。南京最大的优势是科技实力和科技潜能。南京是国内重要的基地,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2006年末,全市拥有中高级人才53万,专业技术人才36万,各类高校数量直逼北京,居全国第二位。如果说,在经济匮乏时期,经济增长以数量扩张为主还显现不出南京的优势;那么,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内众多传统产业国内市场已近饱和,出口产品又多为科技含量低的初级产品,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所以经过经济增长以数量扩张为主之后,南京发挥科技优势的时候已经来临。
3、有利于克服与解决当前南京市经济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2005年10月8日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中指出,2005年前三季度经济走势可用“平稳增长、形势严峻”来评价。“平稳增长”,表现在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这条主线,突出推进第一方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全市大多数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特别是关系百姓民生的一些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形势严峻”,是指对比周边先进城市和今年的指标任务,还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后劲不足,迎难而上、激情发展的劲头不足,创新思维、破解难题的办法不足等问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推进产业机构调整,可率先打破所谓经济增长的暂时沉闷,也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某些矛盾和困难的根本途径。
4、有利于提升南京市综合竞争实力。根据富民强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南京市委提出了一个工作方针,“三个加快两个提高”,即加快发展、加快改革、加快开放,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南京市独特的经济成分和经济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兵。同时能够缓解就业压力,综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目前南京市新经济发展的现状
据统计,南京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催生了新经济丰厚的土壤,2006年1至8月份新经济对南京的经济贡献达三成。同时,新经济继工业之后,成为南京的第二利润源。此外,日趋崛起的数字南京托起信息业的蓬勃发展,高速公路联网及新绕城、长江8条通道的即将贯通所蓄含着的路桥经济等等,都在迅速发展壮大,并有力地带动、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表明,南京开始利用自己最新的综合优势,实现滚雪球式的良性经济扩张。
尽管全市新经济情况运行良好,但当前制约我市经济快速发展、阻碍新经济增长点形成的瓶颈主要是审批难、供地难、融资难三大问题。要加快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形成,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体制创新计划,着力破解上述三大瓶颈制约。
1、审批难。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南京市项目审批程序比较烦琐。粗略一个项目从报批到动工建设,一共要经过10多个部门、40多道程序,需要近50种(次)材料,耗时太长,让投资者难以接受。
2、供地难。当前,南京市用地需求急与供地难矛盾非常突出,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产用地更为紧张。供地难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征地难、拆迁难。
3、融资难。资金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血液,但是目前企业普遍存在融资不畅、筹资困难的问题。一是贷款难度增加。由于信贷授权不足、放贷条件苛刻,加上部分企业诚信度不高等原因,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增大。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已多年未向中小企业贷款;二是融资渠道单一,仅有银行贷款、民间借款等少数几种方式。
三、培育南京市新经济增长点及相应建议
我们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南京新经济增长点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外向型经济。主要包括外贸出口企业的继续发展和外资企业的引进。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出口企业对全市税收、就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持。随着全市外向型经济的加快发展,出口生产能力和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南京外贸出口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全省范围来看,2006年前7个月南京出口规模在省内13个市中位居苏州(381.06亿美元)、无锡(83.10亿美元)之后,名列第3位,增幅位居扬州(66.3%)、徐州(61.1%)、宿迁(57.9%)、无锡(47.2%)、苏州(45.8%)之后,名列第6位。可见南京同苏州、无锡等城市相比,出口规模和增幅还有一定差距,需要继续扶持和发展。另外,南京产业层次有别于苏锡,苏锡的企业是以外资和加工装配型产业为主,南京则是本土和外资企业并举。
外资银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较少,直接制约了南京的长远发展。许多国际性企业在华设置分支机构时,从上海到武汉沿长江逆流而上,绕开了南京。对此,南京市应以出口退税新机制为契机,坚决贯彻以扩大开放为主的战略,从大处着眼,一方面积极处理好超基数出口退税问题;另一方面在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产业配套、推动税制完善方面做出最积极的努力,引导本地出口及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
2、信息产业链。对于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南京除了拥有计划经济时代国营大厂多的优势外,还有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人才资源仅次于北京、上海,人才成本低于北京、上海,发展潜力很大,这就是南京的比较优势所在,关键是要把这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处于产业链低端,核心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外资企业占主导,在关键技术、专利和标准方面受制于人;研发投入不足,产业链上研发与产业脱节,产业与市场脱节,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材料、装备等重要的相关产业工艺水平不高,产业链支撑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为此,在产业政策方面,政府一方面既要实施集群战略,实现主导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以及专门化基础结构的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推进专业化分工,培育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发展一批有技术、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企业;并使跨国公司扎根于本土,提升我国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还要实施分工战略,既要在企业之间实行分工,也要在空间上体现因地制宜的分工思想,将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安排到最适合的地方发展,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3、现代服务业。2006年1至9月,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可达87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已提高到50.3%,而去年这一比重仅为43.7%。服务业,在南京这样一座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已经撑起了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2007年正是南京服务业发展的提速之年,在传统服务业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受生产要素限制较少、又能制造大量“绿色GDP”的现代服务业,正在强势崛起。
(1)物流业。南京市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显著。作为全国的铁路、公路枢纽,南京拥有四通八达的水陆空运输条件;作为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南京有着完善的综合功能,有着广阔的腹地和辐射空间。
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招商局物流集团、香港环亚等物流巨头纷至沓来,抢“食”商机。德国欧萨斯、坤源物流、东方集装箱服务公司、新燕物流公司、连云港力达实业公司、香港忆立国际实业公司等物流企业也纷纷跟进,物流产业发展活力无限。龙潭、丁家庄、禄口空港物流园区、化工物流园区四大物流基地的建成使用,为南京市物流企业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平台。
今后南京市物流发展的重点是,在市域内培育“货的”配送体系;在对外方面,禄口机场要重点开辟日本、欧美国际航线;同时,物流业要吸引知名国际物流企业的进入。
然而,旅游经济缺乏商业环境。2006年来宁游客的旅游购物仅占旅游经济20%左右,其中本应对外地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地方特色产品的购物比重连10%都不到。而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商品的收入应占旅游总收入的55%左右。如云南,其旅游购物占旅游总花费的50%以上,再如新加坡,其购物花费在旅游收入总额中的比例高达65%。据了解,南京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购物点,而南京惟一的“国际旅游购物中心”的定位是仅为入境游客服务。
要将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措施,如可开展一些旅游纪念品设计比赛等;同时应提高旅游购物的比例,不能仅仅停留在旅游纪念品的消费上,从广义上讲,旅游购物应囊括游客在旅游地的所有购物消费。因此,加强南京的商业环境应为最根本的一条路。
(3)软件产业。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同时也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在成为本世纪产业规模最大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目前,全国许多地方都在抢抓机遇,大力软件产业。南京市软件产业规模从2000年的18亿元,持续以5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04年达109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从南京的实践来看,在规划发展软件产业的进程中,尤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处理好对外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全面发展与重点扶持的关系、软件发展与硬件推动的关系。
(4)经济。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推动”和短期“拉动”的双重作用。从国际上看,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都把扩大“教育出口”、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据加拿大国际贸易部的资料,加拿大1996年共接受外国学生近10万名,带来了25亿加元的经济收益,相当于提供了21000个就业机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曾就教育产业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进行过估算,1999年北京教育及教育相关支出对北京GDP的拉动为311.54亿元,可折合103.85万个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将达到555.66亿元,折合123.48万个就业岗位。生源流出地给生源流入地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目前,北京、上海等高等学校集中的大城市已经将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纳入议事日程。
所以,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扩大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江苏省是全国的教育大省,而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城市,聚集了全省的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的带动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对于政府而言,单纯看到教育作为一种消费对经济的短期拉动作用,盲目扩大高等学校招生和提高学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客观确定居民对于提高教育收费标准的承受能力,适当制定和实施政策。
(5)休闲经济。在中国,继首都北京以及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化城市之后,南京也已进入休闲经济社会,迎来一个全新的“休闲时代”。南京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4000美元/年,按照惯例,这样的收入水平应该是消费的一个拐点,文化消费将受到重视。据资料显示,去年南京有250多万人次出入南京各种文化演出场所。南京的休闲娱乐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南京的休闲经济不仅与北京、上海、重庆差距很大,而且和成都、长沙、桂林等城市,也有不小的差距。
(6)会展经济。随着南京作为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日益显现,会展经济也开始加速发展。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南京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依托地区优势,高起点推进南京会展经济发展,是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促进南京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南京已具备举办大型国际会展的软、硬件环境。从硬件上看,近年来,南京已陆续投资数十亿元人民币建成了一批大型专业展馆;从软件上看,南京市展览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今后五年,我们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抓紧编制南京会展业发展纲要,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尽快成立会展行业协会,精心打造品牌展会。目前,南京的人均GDP已超过35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经济发展此时已进入了化中后期,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服务业提供更为全面和专业的“服务”;而这个阶段,正是服务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时期。因此,抓住机遇大力引导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富民强市工程的重要保障,对南京市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4、总部经济。南京市具有建设公司总部区和发展总部经济的综合比较优势。一是独特的行政资源优势。南京作为江苏和经济中心所在地,基础设施的完善性、政策资源的可获得性、行政支持与政府公共服务的便捷性、社会秩序的可保障性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二是总体的经济社会结构优势。南京具有涵盖工业、商业、等部门的比较全面的经济结构,具有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在内的比较全面的社会事业结构。三是综合的发展环境优势。南京不仅具有临江临路、路网交会、港站齐备等优势、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还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
现在世界500强中已经有100多家在南京投资,更多跨国集团在南京设立办事处和联络机构、寻求商机,可以说南京的总部经济潜力巨大。
四、培育与发展新经济增长点的对策与措施
1、改革审批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削减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缩短承诺时限。如创新审批方式,试行民间投资项目备案登记制,实行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深化全程办事代理制,推行网上审批;完善监督机制,明确审批事项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不断优化投资和创业环境;必要时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保证审批的效率。
2、加强机制创新。建立征地工作领导小组,协调重大征地项目和征地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明确各部门职责,实行分工负责、限时办结制;改革征地补偿制度,建立以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地上各项财产权、生存权、发展权为核心的补偿体系;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发挥土地储备中心、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的作用,适当超前储备建设用地。
3、解决遗留问题。制定征地补偿费归属、使用、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强化征地补偿费管理。采取“政府补一点、集体拿一点、农民出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保险资金,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多方扶持失地农民就业,免费培训并推荐就业,切实安排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解决其后顾之忧。
4、加强政府的财政扶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建设,通过财政出资建立担保公司,发展民营担保公司、银行与财政合作建立中小企业转贷中心,开展财产权属登记等途径,为企业融资解决抵押担保不足问题。初步估计,仅财产权属登记一项,就可为中小企业增加贷款数亿元。
5、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出台专项政策,引导各商业银行扩大抵押(质押)财产范围,提高抵押物折扣率,适当调整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利用再贴现、再贷款等手段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引导资金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