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城市化进程的测算和分析
内容摘要:城市化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水平由数量增长到品质提升的过程,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从人口、、社会、基础设施、环境五个方面对陕西城市化水平进行测评。
关键词:城市化 指标体系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完善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伴随城市化的推进,更多的农民变成了市民,更多的农业活动转向和服务业,人口结构发生转化,产业结构得以提升,社会财富得以增加,社会机制和人的价值观念得以更新,社会生产和生活步入化。城市化不仅表现在城市人口的比重提升上,而且表现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多个方面。因此,城市化测评的内容既应包括经济总量的增加,也应包括社会方式的进步,既要考虑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着眼于人与的和谐共处,应该全面涵盖城市化的内涵。
陕西城市化指标体系设计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本文设计陕西城市化指标体系遵循以下原则: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出城市化的内涵和水平,指标体系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达到整体优化的要求;每个测评指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指标数据便于获取,便于量化;测评指标体系应具备可比性,在时间上应能与城市化各个阶段的评价结果相比较,在空间上,能够进行省际间、地区之间的比较。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想和原则,本文从人口聚集、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质量五个方面构建了陕西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见表1。
(三)目标值的确定
为了测度城市化的进程和水平,需要确定城市化的目标值。它是指各项城市化评价指标应达到标准。本文主要指标的目标值确定思路如下:
1.非农人口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阿•英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中,非农人口比重应达到70%以上。世界上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一般都在80%以上。因此,本文将陕西非农人口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的目标值确定为70%。
2.人均GDP。世界银行将人均GDP4000至6000美元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阐述我国现代化战略时也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美元的发展目标。故此,本文将陕西人均GDP的目标值定为4000美元。
3.人均可支配收入。本文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将2004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按城乡人口比例加权平均的。在“十五”时期,陕西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为50%左右,按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例推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目标值应为16000元。
4.恩格尔系数。本文中的恩格尔系数是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加权平均数,联合国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评价贫富标准。其中有: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29%以下为最富裕。根据陕西的目前水平,将恩格尔系数的目标值定为30%。
5.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推进城市化的目标之一就是缩小城乡差别,因此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为1作为目标值。
6.第三产业比重。从国际上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在60%-80%,中等国家在50%左右,低收入国家在38%左右。参照中等发展国家水平,将陕西第三产业比重目标值定为45%。
7.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世界工业化的经验表明,伴随城市化发展,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最终会稳定在50%左右。所以,将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标准值定为50%。
8.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参照目前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将该指标的目标值定为20人。
9.社会保障覆盖率。本文的社会保障覆盖率是从业人员的失业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覆盖率、医疗保险覆盖率三者的平均数。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社会保障覆盖率为75%。故将陕西的社会保障率目标值也定为75%。
11.人口平均受年限。世界上许多较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左右。我国教育制度中高中毕业需要12年。故将陕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目标值定为12年。国内外数据,将每万人拥有教师数的目标值定为100人。
1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环境质量。
根据城市化试点县(市)达标参考标准,结合陕西的现实状况,确定了这些指标的目标值(详见表1)。
(四)权重设置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各项指标达标的难易程度不同,对城市化影响程度不同,需要确定其权数。本文主要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各省市数据的差异程度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一般地,差异大,权重也大。另外,在确定指标的权重时,我们也考虑指标在反映城市化水平中的代表性。
(五)评价方法的确定
在综合评价方法中,综合指标的方法主要有:综合计分法、综合指数法、标准化处理方法、功效系数法等等。根据本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使用综合指数法为好。综合指数法是直接将经过同度量处理后的指标数值用简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进行综合,形成一个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总分数。根据分值的大小对城市化状况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平均的方法一般有算术平均和几何平均两种。本处采用算术平均方法。计算的步骤是:
1.先计算各个二级指标的单项指数K,再将其乘100得出分数值。任一项指标分值最多为100分,计算超过100分的按100分算。其公式为:
正指标:ki=(实际值/目标值)×100
逆指标:ki=(目标值/实际值)×100
根据得分高低,可以将城市化进程划分成五个阶段:综合得分60分以下为准备阶段,60至70分为起步阶段,70至80分为初级阶段,80至90分为中期阶段,90至100分为完成阶段。
结论和建议
本文运用上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陕西2004年城市化水平的测评结果是:人口聚集水平41.4分,水平50.1分,社会53.9分,基础设施56.6分,环境水平24分,陕西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得分为47.7分。对照前面城市化进程的划分设定,陕西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准备阶段。
从二级指标看,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社会保障覆盖率、每百万人口公交车辆、互联网用户、环境等指标得分很低,这说明目前陕西经济发展水平低、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投入不足是制约陕西城市化发展的瓶颈。要提高城市化水平,首先应加快发展经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创造多元的投资机制、广泛筹资,加强城市信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人口聚集是城市化的显著标志。从分析中发现, 2004年陕西农业人口占了人口总数的75%,乡村人口占了人口总数的67%,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导致陕西人口聚集得分只有41.4分。因此解决陕西人口城市化的重要问题是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化,将城市先进生产力和文明向农业和农村传播和辐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产业聚集效应依赖于化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工业化水平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指标,国际上普遍认为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低于20%为非工业国,20%-40%为正在工业化的国家,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根据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测算出,人均GDP800美元至1000美元时,一、二、三产业的生产结构分别为12.7%、37.8%和49.5%;而就业结构为15.9%、36.8%和47.3%。2004年陕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9%,第三产业比重为37.2%,这两项指标显示,陕西离工业化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加速工业化和发展第三产业。从陕西实际来看,发展壮大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冶金、医药、纺织等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以及其它各类成长性好的产业,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商贸、科教、文化、等为主的第三产业,既可带动消费模式转化和促进经济较快发展,又有助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化。
在一级指标中,社会发展综合得分高于经济水平的得分,显示陕西在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成绩显著;然而,经济水平得分远远高于环境水平得分,反映出陕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更好地兼顾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的又一个负面因素。陕西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结合实际,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无公害、少污染”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建立与城市化发展需要相配套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处理场。提高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率,增强城市垃圾的综合处理能力,逐步形成城市化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