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邵望予 时间:2010-06-25

  在改革开放经历了1/4世纪,特别是入世后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参与全球化上带来机遇的条件下,经济持续快速,其增长速度,令国人自豪,也使世界惊叹。然而,在我国对外贸易领域中,近年来却频繁发生贸易摩擦,遭遇各种贸易壁垒,出口环境日益严峻。面临这一新形势,如何能保持我国外贸的持续增长.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中国外贸的快速增长与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增强了吸收外资的能力,我国已连续12年吸纳外国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50多万家,吸收外资累计超过6000亿美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外资企业直接吸纳了2400多万人就业02005年外资企业完成制造业增加值占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27.8%,纳税总额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8%。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和设备。还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由于投资与贸易的融合与互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出口的重要动力,目前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55%以上。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1978年中国的出口、进口、进出口总额分别只有97.5亿美元、108.9亿美元和206.4亿美元,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举足轻重:至2005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达到14220亿美元(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进口6600亿美元),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三大国。27年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69倍之多。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突破1000亿美元,至2006年3月底,中国外汇储备高达8751亿美元,跃居世界首位。

  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国内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2005年中国GDP总量达到2.2万亿美元,世界排名已上升至第六位。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从1978年实行经济改革开始至2005年,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了ll倍多。从1978年的148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700美元。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不仅使国内4亿人脱离了贫困,而且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股重要驱动力。2005年中国是仅列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进口国,特别是它吸收了全球最不发达国家18%的出口。

  人世4年多来,给我国经济社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然而,由于我国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取胜,从而近年来引起不少国家对我国产品发起反倾销、技术壁垒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摩擦的制约;同时,由于我国产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以致侵犯知识产权案例屡见不鲜。首先,遭遇反倾销调查方面:据统计,1995年至2004年底。WTO成员方反倾销共立案2646起,其中涉及中国产品的调查4ll起,占总数的近1/7;2005年更增加51起,为历年之最,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不仅使我国出口的主要国家美欧等频频发起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近年来连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也对我国反倾销立案高达76例、阿根廷40例、土耳其34例。在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中,特别是轻纺和家电受到贸易摩擦的冲击更大。2005年1月1日《纺织品与服装协议》规定的配额制如期告终后,由于我国几个主要口岸对美欧市场出口的纺织服装“井喷”和价格下降,导致美欧对我纺织品重新设限:而且还引发了土耳其、墨西哥等国指控我国纺织品售价过低,对我国部分纺织服装实施反倾销等保障措施。再以我国大量出口售价低廉的皮鞋为例,自2006年4月7日起,欧盟开始对我国皮鞋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税率从4.8%逐步上升至19.4%。

  其次,就侵犯知识产权方面:由于中国企业普遍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差,自有品牌少,主要靠贴牌出口。在我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家,其出口额仅占200强出口总额的10%。因而近年来发生侵犯知识产权的事情屡禁不止。据统计,2005年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商标侵犯假冒案件多达39000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者200多人。全国公安机关也经常开展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为重点的专项行动。又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人世后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环节中查获侵犯知识产权案件,2002年为235件.以后三年逐年约以30%的幅度递增。

  上文所列的一系列数据.一方面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递增长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因粗放型经营和忽视知识产权保护而引发的各种贸易摩擦,必将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日益加剧。因而在对外贸易领域中,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已面临时间更迫切、任务更重和难度更大的新形势。

  二、中国贸易摩擦频频发生的动因

  近年来在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与以下主导因素密切相关:

  (一)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低廉,市场潜力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分工细化,外商不断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而我国则由于地区分割,各自为政,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生产项目重复建设,导致从1996年开始。就出现部分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目前已有70%产品供大于求,供求失衡。为避免产品积压,成为完成创汇任务的内在原因,产品出口就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于是竞相争夺客户,往往不惜低价抛售,形成恶性竞争。我国很多产品缺乏专有技术和品牌,而且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化国家,挤压了它们的市场空间,从而导致贸易摩擦频频发生。

  (二)我国是一个二元性很强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利用外部市场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外贸依存度高达约80%,而国内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偏低。近20年来,世界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平均约为78%,而我国仅53%左右,去年更下滑至33%。内需不足,强化了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原因十分清楚,我国9亿农民绝大多数尚未脱贫,地区的需求和消费水平低,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华南沿海省份的工资水平几乎20年没有变化。此外,自1998年到2003年,我国国有企业的下岗员工有1600万之多,2004年失业率达到了4.2%。

  以上这种局面.必然限制了我国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无法充分发掘国内消费需求巨大的潜在优势,是以不得不依赖出口来扩大销售,贸易摩擦也就难免越来越多。

  (三)中国企业涉及知识产权保护而引发的贸易摩擦近年来越来越频繁 由于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和我国市场机制的滞后,我国产品普遍缺乏自主品牌,如在服装业中,我国生产女装闻名的广东虎门镇有上千家服装企业,但能推出品牌的仅30余家。由于有的企业急功近利,错误的认为通过侵权比自主开发品牌更有利,以至盗版和假冒伪劣商品盛行,知识产权被侵权现象屡禁不止。中国政府虽出台了许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并多次组织力量予以打击,但依然是个不易根治的“癌症”。在国内诸多城市中,北京有个著名的“秀水市场”,上海有个名气更大的“襄阳服饰市场”,每天人山人海,以出售盗版和制假商品名扬国内外。旅行社甚至把它们作为“景点”来导游,实有损于国际城市的形象(上海已公告,襄阳市场将于今年6月底前全部撤除)。这一“顽疾”之所以难于根治,一方面由于制假、贩假的面广且隐蔽,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少数地方政府,以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保护就业为由,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势,容忍甚至放纵侵犯盗版的行为所致。

  (四)由于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一些发达国家原占世界贸易比重高达60%,如今其传统市场空间受到挤压,打破了原有全球经济的均衡,于是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大保护国内产业的力度。频繁的通过反倾销调查,制造各种借口的技术贸易壁垒手法,或以售价过低为由以限制具有价格优势的中国商品进入。例如2006年5月2日欧盟实施电池“回收令”的绿色壁垒,规定自2008年开始,回收旧电池费用须由生产厂家负担02006年5月29日起,日本对农产品进口实施“肯定列表制度”。需要检测项目成倍增加,且标准更严。此外,有些国家还常常渗入动机泡制贸易摩擦,如美国常以贸易壁垒来增强对我国人民币升值和减少贸易顺差方面的压力。这些举措,无疑直接导致了中国贸易外部环境的恶化。

  三、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根据达沃斯世界指数,在世界贸易中只排在第49位,认为中国主要只是拥有十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研发能力严重滞后;而经济贸易的,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含量和创新程度。中国要由贸易大国成为贸易强国,保持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贸易的增长方式。

  (一)增强自主创新,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在发达国家,知识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70%以上,而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中,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占72%,技术进步仅占28%。当前中国是以贴牌产品为代表开展出口贸易,即便是近年来占我国外贸出口半壁江山的机电产品,其许多产品的主要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家的手上;大到彩电、小至打火机,都受到国外厂商的专利困扰。一把小小的飞利浦剃须刀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利润,可比得上三、五台中国产彩电的利润。

  因此,要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刻不容缓须加快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

首先,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政府应鼓励开展品牌活动,以创新为重点,努力培育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当前商务部在推行的“品牌万里行”活动。目的就是要提高国内企业建设自主品牌的能力,提高全社会对品牌的认识,营造有更多企业拥有自主品牌的气氛,实现从“贴牌”到“创牌”。从今年春季广交会有808家品牌企业参展,品牌展位占总数的14%,成交额占总成交额25.6%的情况来看,这项活动已初见成效,应该继续进行下去。

  其次,应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鼓励企业不应追求出口数量扩张,更应重视商品的档次和价格,多出口拥有科技和附加值含量高、原材料消耗低的产品;同时,利用进口生产技术设备的机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实现自主创新。

  再次,政府在宏观调控上,应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的出口)的加工贸易,并降低其出口退税率。同时。对国内产能已供过于求的低端产品,应加强对其出口数量和售价的监控,以免企业间相互低价恶性竞争而引发类似2005年纺织品出口“井喷”招致贸易摩擦的重现。

  第四,为鼓励自主创新,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尊重知识,激励创新的需要。以往中国在技术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太薄弱。美国国会和政府层面动辄以侵权为由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对此,中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开展保护知识产权的行动。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局第31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着重指出: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权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并强调要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拓宽外贸发展空间服务业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服务业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在建国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因而国内服务市场的发育滞后,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且落后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对服务业的重要性开始有所认识,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下达后,使我国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服务业占我国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3.7%提高到2005年的40.3%.年均增速超过10%;服务业就业人员由同期比重的12.2%上升至31.3%,从5000万人增至2.3亿人。

  按照人世承诺,我国的服务市场在“十一五”期间将全面开放.这将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强劲的推动力。发展服务贸易,是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首先应加强发展和劳动资源占优势的传统服务业,包括国际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海运、、会展等服务行业。上述诸服务贸易领域,截至2005年底,我国的对外工程承包已累计完成营业额l,356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达320万人:在海运、旅游、会展等领域,我国都已进人大国地位。通过这些服务领域,不仅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为国家创收了大量外汇,而且也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

  其次,大力开拓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包括机电信服务、保险、文化、医疗和各种专业服务。现阶段我国已将服务业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外商来华投资也开始趋向服务业,这将有利于我国出口导向型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纷纷将非核心服务外包到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十分迅速,是经济全球化又一次产业转移。我国承接外包服务,既可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又可为我国培养有关服务人才。国务院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设若干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相信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三)实施国际市场多元化,开展多边和双边相结合的贸易战略 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遭遇发达国家的反倾销等贸易壁垒势必难以避免,如今年欧盟对我国的皮鞋和彩电先后提出征收反倾销税。因而当前刻不容缓应引导企业分散销售市场,按照中央提出的“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战略构想,除了应继续巩固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传统市场出口的同时。必须着力推进市场多元化的步伐,加快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构建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使我国外经贸事业能在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空间中持续发展。

  2001年以来,中国已先后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等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并已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举行了多轮自由贸易谈判。此外,还酝酿与韩国、印度、海湾六国、中亚五国等开展某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及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体系相比,它的特点是针对性强,可更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将开放市场与定向扩大出口和对外投资直接挂钩,而且见效时间快。因而实施多边和双边相结合的对外贸易战略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需要。以我国与近邻东盟国家签订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货物贸易协议》为例,实施以来,由于绝大多数进口产品实行零关税,效果逐步凸显,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呈现进出两旺,2005年1—4月双边贸易额达到945.4亿美元,同比增长25.3%,给双方带来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东盟已成为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再以中国与澳大利亚正在商谈的FTA为例,由于两国经济具有强劲的互补性,澳大利亚的部分能源和矿产资源覆盖全球,其矿产、能源和资源型产品在对华出口中所占比重高达60%,而中国制成品则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能早日达成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必将为两国具有各自优势的产品带来广阔和稳定的出口市场。

  (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快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当前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阶段,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引进外资以发挥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作用:但必须强调的是应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和地区的引导。一方面应使引进的外资在产业先进性、技术含量和产业关联度等方面具有更高的水平,以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并要从严限制“两高一资”项目的继续进入。另一方面,在地区布局上应重点引导外资多参与我国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开发和东北地区老基地的振兴。此外,值得重视的是近20年来,我国在引进外商的投资项目上,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领域,而农业项目仅占2%。农业科技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应积极引导外商并应考虑给予差别和优惠待遇,鼓励他们多投资当前我国迫切需要的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项目。据测算,经深加工后的农产品销售产值,一般可比未加工的高2~3倍,不仅有利于开拓农产品的销路,且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单向“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提出后,在境外拓展成功的企业还为数不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为改变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并有效使用我国大量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等问题。亟需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因而我国政府应在宏观管理上,加强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除了中国人民银行已于2006年5月1日起调整六项外汇管理政策,放宽和简化公众购汇和投资的限制。给企业提供使用外汇的便利外,还应在税收、保险、信息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并尽量做到对投资境外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这不仅是为维护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和进一步发展外经贸事业的需要,也是为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和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一项有效举措。

  (五)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争取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突破100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2004年的320亿美元,巨额贸易顺差显示中国经济的增长更多地依赖外部需求。当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增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过于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已显露出它的弊端。一是由于我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现在一方面是出口量增价跌,利润日益微薄,另一方面是接踵而至的贸易摩擦;二是外汇储备高速增加,使国家财政负担不断上升,且会影响国家的金融安全;三是巨额顺差导致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不断加剧。按经济发展,一国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协调发展,而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其中消费一环远远地落在后面。导致消费不增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国民的收入增长没有跟上经济增长,尤其是9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l/5,城乡人均存款之比为7:1,人均日消费仅有5元多,消费水准比城市落伍了10~15年。

  为摆脱上述困境,有效的途径是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同时,在对外贸易领域中。应增加进口,努力使进出口保持基本平衡。

  首先,在扩大内需方面。应积极发展流通。统一国内市场,促进扩大消费。当前尤应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广大农民收入。除了全国已开始取消延续了两千多年“皇粮国税”的农业税外。并应大力推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年来对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开拓农村市场,已取得了良好开局。去年全国新建和改建农家店7.1万家,吸纳富余劳动力35万人,使近l亿农民直接受益。目前我国很多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较为突出,启动农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为开拓农村市场,政府还应大力铲除在流通领域中的各种地方保护主义,使商品在市场机制下能自由流通。

  其次,在促进对外贸易平衡方面。一是政府在政策导向上,应鼓励扩大进口,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国内尚不能生产的重要机电设备的关键件、国内缺口较大的大宗资源型商品等的进口;二是按照我国的人世承诺,放宽优势农产品和先进服务产品的进入;三是完善政策配套,鼓励我国企业在境外开发的重要资源返销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