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分析与展望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一、投资经济运行在高增长中突现四大改善
1、增速平稳
2005年投资增长延续了上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比上年同期仅低1.6个百分点。但与上年“前高后低”不同是,2005年投资增长比较平稳,并未出现有人预计的“硬着陆”,9月比增长最慢的2月份仅高出3.1个百分点,增速较快而且平稳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表明国家“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效应正在显现。
2、结构改善
2005年投资在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投资结构也在不断改善。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投资得到加强,投资增速放缓,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18.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比去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看,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增速加快,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1-9月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在去年同期增长63.7%的基础上同比又增长76.8%,增速提高13.1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629亿元,增长41.1%,增速提高39个百分点。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733亿元,增长28.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
3、能源约束减缓
从供需两方面来看,能源约束矛盾趋于缓解。受经济高位调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对能源的需求增速也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投资增加和价格上涨,刺激了能源行业供给的增长。以煤炭需求为例,上半年除钢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外,火电、化工、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增速均有所回落,受此影响,煤炭需求也在回落;受煤炭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煤炭出口也在减少,进口在增加。由于需求回落和净出口减少,煤炭紧张状况总体呈缓解态势,库存水平明显上升,从3月份开始回升,8月末达到1.33亿吨,比年初增长28.5%。同样,由于价格上涨和电力供应增加等原因,石油产品需求也出现明显回落。
4、投资消费比例从失调趋向均衡
由于近年投资增长高于消费增长,导致投资率逐年攀升。截止2004年我国投资率已经达到44.4%,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高年份1993年还要高0.7个百分点,而消费率仅为53%,低于最高的1981年(67.5%)近15个百分点,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发展家的平均水平(在70-80%)。投资消费严重失衡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提高等原因,今年消费需求也出现了强烈反弹。1-9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3%,实际增幅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尽管目前不能准确测算消费率的最终变化,但通过分析,我们预计今年消费率和投资率之差会有所缩小,二者之间的非均衡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二、当前投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今年投资从总体上运行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粗放型特征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GDP高增长并没有改善粗放型增长格局,甚至还有所恶化:一是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据测算,2001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为1.4万吨(按2000年每亿元GDP不变价),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但从2002年开始,单位GDP能耗持续上升,2003年创造每亿元GDP需要消耗1.5万吨标准煤,2004年为1.6万吨标准煤;二是投资效果系数下降。据测算, 2005年我国1元投资仅能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185元,比2003年下降了0.07个百分点,比1981年更是下降近0.10元,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经济增进型项目比重过大,社会发展型项目不足
在财政投入一定的条件下,在经济增进型项目上的投入增加,必然会减少在社会发展型项目上的投入。近年来,财政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垄断性行业(如电力、石油、运输)等经济增进型项目的投资大幅增加,而对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如、公共卫生等投资增加却明显不足。长时间重经济轻社会的投资模式造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脱节、收入增加与福利水平相脱节、物质丰富与满足感下降相脱节的局面。
3、政府投资调控者与投资者主体双重角色的错位突出
从宏观调控角度看,中央政府主要制定投资宏观调控的政策,由地方政府具体执行;从投资主体的角度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又都是重要的市场投资主体。从逻辑上,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集于一身就存在悖论:一方面,作为监管者的政府要适时出台政策调控投资活动,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作为投资者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又要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具体投资活动中来,其行为目标又是GDP(或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可以说,这两年投资“压”不“下”的重要根源在于这种双重角色关系模糊和定位不清,从而使得相当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三、2006年投资增长的环境分析与趋势预测
1、有利因素
一是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大局,为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刚刚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局,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可以预见,明年国家将继续实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既加强对环境污染大、技术水平低、市场供过于求产业的调控,又要保护地方和行业在政策范围内发展的积极性,避免大起大落。
二是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处在高位调整期。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上升期,一般来讲,经济增长的短周期(基钦周期)为3-5年,虽然本轮经济周期的扩张期的峰顶已经越过,但现在还未出现也不大可能出现快速回落,经济处在峰顶之后的高位调整期。从今年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今年投资、消费和外贸三个方面需求都保持了较高且稳定的增长,因此GDP增长将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初步预计全年增长率在9.4%左右。从目前国际国内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来看,我国经济高增长与低物价相伴随的态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由于经济增长与投资相关度很高,因此,经济增长有助于投资的较快增长。
三是各地换届效应促进政府主导性投资增加。明年是十七大召开的前一年,也是各地的换届年。根据经验,每到换届年,由于各地新任领导都希望多出政绩,在干部政绩考核惟GDP是论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多出政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大投资。因此,政府换届效应(周期)将对明年投资产生促进作用。
四是消费需求有望实现较快增长。由于投资和出口的波动性较大,所以在三大需求中,消费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只有消费拉动型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近两年以来,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农业税减免,有力地促进了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稳定的经济增长使人们对经济前景、收入预期充满信心,消费信心逐月提高、以及即将出台的个人所得税和职工住房改革新举措等利好因素将继续推动明年消费需求的扩大。尽管消费需求较投资后起是经济周期由上升期转向稳定期的重要特征,但是消费高增长对提高投资者信心,提高投资者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是资金充裕、利率走低,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由于今年经济高增长并未导致物价同时跟进,从而使明年加息预期大大减弱;同业拆借市场上,银行间市场利率比上年同期低0.79个百分点;机构存贷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为8.4万亿元人民币,高于上年同期2.7万亿元人民币。市场资金供给充裕,利率将走低,有利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意愿。
2、不利因素
一是国际油价居高不下。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在大涨两年的基础上继续狂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截至目前,纽约市场原油平均期价已高达54美元,均价比上年同期大增四成,目前历史高位比年初飙升约六成。我国经济近两年石油消费增速超过1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上升,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因此石油价格连续冲高,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冲击,影响企业利润从而削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二是人民币汇率调整和小幅上升,净出口带来的增长动力减弱。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人民币升值一方面降低国外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了国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这两方面都会使净出口下降从而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今年净出口对GDP贡献率比上年大幅提高,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是人民币汇率较低导致净出口增加。但随着人民币汇率不断调整,汇率上升对净出口的影响将在明年突现出来。加之国际贸易摩擦与日俱增,因此与今年相比,料明年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减弱,从而对投资也产生不利影响。
三是企业效益水平下降。今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保持了较快增长(前8个月20.7%),但与上年相比利润增长的实质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这种较快增长是在今年连续创新高的油价为石油行业创造的巨额利润和去年较低基数的基础上带来的;另一方面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增,前8个月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近45个百分点(在工业39类大行业中,利润集中在石油开采、钢铁、煤炭、化工、纺织业等五大行业,其他34个大类行业利润基本处于零增长状态),亏损额增幅创1995年同期以来最高水平。企业效益水平下降影响企业自筹资金的能力,从而使投资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资金比重下降。由于处于经济周期的回调期,预计2006年我国企业效益水平将继续下滑,这将减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四是基数较高。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投资增长26.1%,在建规模相当大。
3、趋势预测
综合多种因素,2005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完成87901亿元,同比增长25.3%,比2004年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4448亿元,增长27%,高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长21.5%,比上年回落约6.6个百分点。
2006年,如果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投资将呈现稳中趋降的增长态势,既不会出现大起也不会出现大落的局面,预计全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0%,比2005年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低于上年同期5个百分点;在总量继续保持较快增加的同时,由于政策稳定、基数较低、内在冲动大等原因,房地产投资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增速既不会大升也不会骤降,预计增长20.5%,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
2005-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预测情况 (单位:亿元,%) 指 标 2005年(1-9)实际 2005年预测 2006年预测
绝对额 增速 绝对额 增速 绝对额 增速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7061 26.1 87801.0 25.3 105361 20.0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48741 27.7 74448.0 27.0 90826 22.0
房地产投资 10378 22.2 15961 21.5 19233 20.5
东部地区 26965 25.6 49900 24.0 59381 19.0
中部地区 10536 34.2 20268 32.0 25031 23.5
西部地区 10475 29.5 17595 28.0 21466 22.0
注:实际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快报》2005年各期。
四、政策建议
1、坚持以观统领整个投资工作,把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
早在1994年国家就提出了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政策思路,但是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摆脱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的老路。投资模式粗放、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使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等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此,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落到投资的一切领域和环节。必须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
2、加快和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界定与理顺政府作为投资调控者和投资者关系,严格限制政府对社会投资的直接干预
鉴于政府兼有投资活动调控者和参与者二重角色的矛盾,因此,一是应及时出台界定政府投资领域的细则。建议下一步加快制定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府可投资行业目录》,把政府投资严格限定在提供公共物品(包括部分准公共物品)的范围;二是借鉴国外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的成功经验,使越来越多的公共物品私人化、社会化,进而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事实上,我国对公共物品市场化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还需进一步加快政策。
3、继续加大新增财政收入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
多年来以提供公共物品为名,增加GDP和政绩为实的经济促进型项目,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异常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而(尤其是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尤其是医疗)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过分向少数人和少数地区集中,加剧社会不公平程度;各地GDP每年以两位数增长,但对促进就业方面的教育、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民工荒”与“高失业”并存即是例证),不一而足。因此,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人员培训、文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进而促进“五个统筹”的顺利实现。
4、鼓励和引导增加研发投资,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测算表明,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0%靠全要素生产率,30%靠能源、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1978-2004年的26年中,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4%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仅为32%,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贡献为68%,而且近几年来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性障碍;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改革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5、坚持市场规范和结构改善并举,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受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房地产热的降温迹象比较明显。但是房地产业中供给结构不合理、市场行为欠规范、房价居高不下以及政策执行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建议在下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中:一是从改善供给结构入手,通过税收、土地、信贷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尤其是经济适用房和政府廉租房的投资力度;二要健全整个产业链条上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房地产成本的透明度,促进房地产成本回归均衡水平;三要落实好“有保有压”政策,保持房地产投资一定的增长,加强调控并非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经济增长、城市化、风险防范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等各方面都需要房地产业保持一定的增长;四要严格依法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各方面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