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结构与风险研究综述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论文关键词:网络组织 产业集群 风险 预警 综述
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结构作为群内经济社会主体关系的外在表征,是影响集群网络特征以及群内主体产出水平的重要因素,与集群的生命力息息相关;集群风险的产生既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更受集群内企业网络组织结构的制约,不同的集群网络组织结构决定了集群的不同抗风险能力。因此,基于集群网络组织结构的视角,研究产业集群的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1网络组织理论
网络组织理论认为市场和企业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从而导致了企业间复杂多变的网络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制度安排。拉森(1992)研究了组织间的关系,提出用市场、组织间协调和企业等级的三级制度框架替代传统的市场与企业等级两级制度框架,他形象地把网络组织看作是看不见的市场和看得见的企业之间的握手。学者们分别从网络组织的内涵、形成与演化、内部结构形态几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网络组织理论。
1.1网络组织的内涵
格拉多里(1987)认为控股或合资、特许经营、转包、卡特尔联合体、董事互派、族系和社会关系是存在于独立法人之间的网络组织形态,而且由前向后的顺序表现了网络组织形态向纯市场交易形式演变的趋势。马耶等人(1991)从经济维度、历史维度、认知维度和规范维度等多维角度对网络概念进行了解释。1997年美国学者CadenceJones把社会关系引入网络组织治理中,认为社会网络的嵌入对交易的协调与维护至关重要。在网络组织生产活动中,自动调节、强制调节和社会调节相互交织在一起。
1.2网络组织的形成与演化
哈堪森(1995)等学者对网络组织的形成与演化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网络模式。该模式通过分析影响网络组织结构的基本变量和网络组织的构成关系来解释网络组织的形成与演化。王忠耀(2002)认为根据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地位,网络组织可以分为有盟主的网络组织和无盟主的网络组织。企业集团、分包制、虚拟企业等网络组织属于有盟主的网络组织;而在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网络组织属于无盟主网络组织。
1.3网络组织内部结构形态
传统网络理论认为网络连接是随机设置的,大部分节点的连接数目会大致相同,即节点的分布方式会遵循泊松分布,有一个特征性的“平均数”。1999年,Albert和Barabasi在强大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万维网等复杂系统的网络结构,发现了“无标度”特性,突破了随机网络模型的束缚,使我们认识到各种复杂系统的网络结构都遵从某些基本的法则。车宏安(2004)等人介绍了这种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一些网络中占少数的集散节点拥有大量的连接,而大部分的节点连接数目非常有限,“平均数”不见了,这种网络被称之为“无标度网络”。
2产业集群网络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集群的研究逐步从集群的静态优势过渡到集群的动态能力,从集群的形成机制转向集群的动力机制,从集群的生产系统深入到集群的知识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网络系统的企业集群,其网络结构具有生产力功能,决定着集群的行为,影响集群知识系统配置和运行效率。众多学者从组织管理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组织学、技术经济学、博弈论出发。进行了多角度、多学科的有益探索。
2.1集群网络结构内涵
学者们从网络组织的角度刻画了集群网络结构的内涵,认为网络中主体间关系表现为网络的结构形态,它与产业集群风险有密切的关系。集群网络结构反映了集群网络各节点的链接方式,决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和相互关系,它决定着集群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整合深度,规定集群中各主体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集群整体的行为取向。从静态看,它决定着集群静态竞争优势;从动态讲,它构成了集群的动态能力。(蔡宁,2002;倪沪平,2005等)
2.2集群网络结构构成维度
学者们认为集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是大量相关企业、辅助机构在细化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地理集中的生产协作系统,具有经济属性特征,同时集群又嵌入本地经济行动者构成的关系网络以及区域规范、习惯之中,具有社会属性,企业集群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网络。产业集群生产网络层的链接关系大致归纳为三类常见模式:以纵向产业链为主导的链条模式、以竞争合作互动为主导的齿轮模式和以公共性投入和生产要素共享为主导的沙滩模式;社会网络层的经济联系概括为两种模式:官、产、学、研合作主导型的菱形协同模式与孵化器主导型的孵化器模式。产业集群网络是生产分工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和知识信息网络的耦合网络。在集群网络系统内部存在着生产模块、价值模块和知识模块的3个不同层次的耦合现象。(青木昌彦,1995;李凯、李世杰,2O07等)
2.3集群网络结构与竞争优势研究
学者们指出集群网络结构与集群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集群网络的分工结构、社会结构和知识结构等一系列结构安排,决定着集群的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同的集群网络结构影响集群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组织内部存在着模块化竞争机制,并以生产模块化竞争、价值模块化竞争和知识模块化竞争3层模块化内耦合结构表现出来,专业化分工是集群组织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组织模块化是集群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选择和完善集群网络结构,增强集群竞争优势的建议。(王发明,2006;张杰,2006;李凯、李世杰,2OO7等)
2.4集群网络结构的风险与危机
学者认为集群网络成员联系在一起时。会导致额外成本,不完全契约、道德风险、机会主义和偷懒都会引起网络成本提高,从而削弱网络的优势。无论是静态概念的“锁定效应”,动态的“路径依赖”,还是“结构性风险”,都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集群网络结构的“适应性”,即通过集群的动态演进去适应集群内外部环境的要求。蔡宁(2oo6、2008)等认为集群网络的结构属性给集群风险带来3个方面的影响:小世界属性可能导致网络的锁定效应无标度特征使得集群网络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双重特征,增强集群网络的抗风险能力,需要增强其鲁棒性,降低脆弱性;产业集群区别于其他网络组织呈现特有的网络失灵现象,与分包制、战略联盟等网络组织相比,产业集群具有网络模糊、既非共同也非互补目标、非正式契约、非结构化网络、进出壁垒低,主体多样特征等。
3产业集群风险
一般学者将产业集群风险分为两大类:①内生性风险。内因是集群产生、发展、成熟过程中衍生的,是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因素,主要包括结构性风险、网络型风险、生态性风险、产品生命周期风险等。②外生性风险。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诱发性因素,包括周期性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
上一篇:我国科技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