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新形势下农村人才需求与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二、关于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的一种战略,也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此为契机,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以就业务导向,以能力为体位,面向市场,加快改革,努力培养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1.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优化
为了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也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是大力发展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农村教育人才;二是积极开展农村成人高等教育,提高现有农业劳动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2.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深化和升级。1978年~2005年,GDP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从27.9%下降到12.6%,第三产业从24.2%上升到39.9%。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特色农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为80739万人,农村人口在我国占很大比重。由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78年的29.5%上升到2006年的57.4%。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变革和小城镇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农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要求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调整和转变,以适应农业农村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在大农业观的指导下,以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特征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区域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和农村人才综合性、技术性等需求特点为主要依据,增强适应性。课程内容要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要求相结合,注重实用性。
3.实行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它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它能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其教育形式是把传授知识的课堂教育和直接参加生产、科研实践相结合。农村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要让学生多进企业、实验室、试验田,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
4.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培训工作
在时间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空间上大力发展网络及远程教育形式,对象上面向农村各年龄层次的求学者,充分利用农村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举办各种岗位培训、技能培训、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等,推进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