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梅研 时间:2013-02-14

 【摘要】 所谓国债风险是指在国债发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政府不能履行到期该承担的还债义务,因而使政府信誉降低,国家政治经济不稳定,社会矛盾加剧。国债风险主要包括国债规模风险,国债使用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考察国债规模的指标,从财政应债能力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从居民应债能力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三大方面分析了我国国债规模存在的风险。
  【关键词】国债规模 风险 影响因素
  
  一、从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考察国债规模风险
  从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考察国债规模风险的相对指标有:国债负担率、赤字率和借债率。因为这几个指标都涉及国家经济总量,所以能够反应国民经济应债能力。
  (一)国债负担率
  国债负担率是指当年全部国债累计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一般国际上认为,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是45%,经济发达国家可以承受的比例可以稍高,例如欧盟的警戒线为60%,但发展中国家的比例要相对偏低。我国的国债负担率由1981年的2.22%上升到2007年的20.87%,虽然比率一直在上升,但增长的速度很慢,基本上每年增长2%,在2007年达到最高水平,此时也仅为警戒线的50%左右。从这个指标上看,我国国债规模尚不算高,甚至还有扩大发行规模的余地。但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的高额债务有雄厚的财政实力保证,国家经济实力强劲,应债能力也较强,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并且国家财政集中度较低,因此总体上应债能力较差,所以不能将此指标简单的和国外对比就得出可以扩大国债规模的结论。
  (二)借债率
  借债率是指国债发行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借债率反应了当年GDP对国债增量的负担能力。欧盟成员国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借债率的上限为3%。我国借债率基本走势是上升趋势。在1996年以前处于安全线以内,在1982年到1988年之间水平稳定在2%以下,1989年至1996年稳定在3%以下,但是在1997年至2005年,借债率已经高出警戒线范围,在1999年到2004年一度超越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借债率已经偏高,国债规模有待缩减。
  (三)赤字率
  赤字率是指财政赤字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个指标也是国际上比较常见的考查财政状况的指标,用公式表示为:

   
  国债发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弥补赤字,赤字率高就说明要发行更多的国债弥补赤字,因此赤字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国债规模才能保持稳定。另一方面,较高的赤字意味着要发行更多国债,发行更多国债又意味着将来政府要还本付息的压力就越大,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赤字越来越高,国债规模也越来越大。
  我国的赤字率除1981年、1985年和2007年为负之外,其余年份均为正,也就是说只有1981年、1985年和2007年我国的财政收支差额为正,其余时期均为赤字状态。但是从赤字率的水平上看尚不为高,基本维持在2%以下的水平,个别年份超过了2%,但也都控制在3%以内。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