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尝试开启平衡全球经济新路径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这种格局如果持续下去,世界经济的风险会越来越大。一方面,美国可能陷入债务—通货紧缩的旋涡,加上欧元区的危机,将拖累全球经济的总需求和经济复苏,这种担心可能成为现实。从2010年世界经济的走势来看,二次去库存化的临近,表明这一轮政府为主导阶段性的资本扩张和总需求可能放缓。如果美国国内需求迟迟不能跟上,世界经济有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另—方面,盯住美元汇率政策的有效性正在下降,通货膨胀和总需求因素可能失去控制。最近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速趋缓明显,而通胀、出口等滞后指标又处于冲高阶段,同时原本充裕的劳动力市场也在越过某个临界点之后出现强劲的工资上涨现象。种种迹象说明,货币政策继续跟随失业率处于18年高位的美国已不可持续。
不论是中国同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和韩国的互补贸易关系,还是东南亚联盟国家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人民币汇改将带动其他亚洲出口国家汇率的一轮调整。汇率问题不仅仅是贸易失衡问题,更是需求管理问题。不同于控制国内投资和资产泡沫,严厉的紧缩政策是降低世界范围内的总需求的负和博弈,汇率改革则更近似零和博弈,在不降低世界总需求的情况下,中国让出一部分需求给其他国家,从而防止了世界经济总需求的进一步萎缩,近似于一种帕累托改进。
所以,世界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产生一种循环: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和发达经济体的通缩冷热不均的局面得不到改善,美联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不可能退出。从而新兴市场国家的紧缩政策会造成更大的套利交易和热钱流入,使政策失效,也无法通过加息抑制通货膨胀,冷热不均继续恶化。由此看来,人民币汇改是打破这一循环的有利契机,使国际间汇率的调整替代了国内价格的调整。
然而,从长远来看,中国货币和汇率政策的目标,应当是建立独立的货币政策和树立可信的低通胀目标。中国作为一个低收入国家,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可行,因为食品和能源等波动大的商品占的比重过大。中国的货币制度自1994年以来,在货币政策基本上实施以货币供应量、信贷为主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利率手段在调控中的作用更多是适应性和相对滞后的。这一轮汇改启动之后,参考一揽子货币汇率能否建立新的名义锚,如何充分发展具有流动性的国内金融市场,放松资本管制都关系到新的货币制度的形成。
上一篇:中国经济全球化一在风险中前行
下一篇: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健康水平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