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后危机时代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华广敏 时间:2013-02-14
  内容摘要:目前全球经济正在走向复苏,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后危机时代,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更加突出,出口需求仍然不足,这些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后危机时代产业升级进行研究,借鉴国外产业升级经验深入分析,提出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产业升级的启示和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 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
   
  (一)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明显放缓,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产业矛盾突出(见表1)。 

  表1显示,2010年1-2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728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上升了2.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缓慢。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367亿元,增长3.6 %;第二产业增加值8583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73642.8亿元,增长9.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7%,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7%,下降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与上年持平。 

  这表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还比较缓慢。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快于GDP增长速度,工业当中高耗能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偏快,这是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出口需求萎缩且创新能力不足 

  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下降,这直接对我国出口加工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2016.6亿美元,同比下降16%; 2010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出口9897.4亿美元,同比增长35.5%;进口8858.4亿美元,同比增长45.5%。但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动力尚不足,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待解决,加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这些都会对我国出口产生影响。 

  我国一直主要出口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或者两头在外的代工型产品。技术落后、高能耗、高污染,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从长期来看,只有提高出口创新能力,才能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三)产能过剩且存在重复建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率在30多年间缓慢上升,造成产能过剩和基础建设过剩,工业产能平均富余30%-40%。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这必然导致产能过剩。 

  此外,由于基础设施、房地产和一些重化工业的大规模投资,引发了对钢材、水泥、能源、化工等相关行业的扩张,出现了行业的重复建设,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 

  (四)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 

  首先,投资和消费的失衡。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在20%-30%左右,我国自2003年以来,投资率已连续6年超过了4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我国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明显偏高,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1978-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最终消费率缓慢下降,居民消费率从1985年的53%降至2008年的35.3%,与欧美发达国家更是相差30个百分点。 

  其次,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经经济持续增长的最主要瓶颈。节能减排的目标提出来以后,一些政策措施刚刚出台,需要一段时间来发挥作用,有些还不够完善。其中有一些是能源的价格,一些税收的政策都还存在扭曲,所以从体制和机制的方面存在差距。 

  此外,我国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失衡,制造业与服务业失衡都有加剧的趋势。更严重的是资产价格泡沫仍有待解决。所以急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平衡。 
   
  美国产业升级经验分析 
   
  美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周期调整,并成功地进行了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研究国外产业升级经验,对我国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经济调整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迅速发展中忽视了经济结构失调的问题, 政府没有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美国生产已现过剩,零售物价水平不断走低,逐步开始侵蚀企业利润,实体经济对新厂房、设备的投资获利不断减少,工业生产指数下降(见图1)。 

  与此同时,美国长期以来信用扩张所致的过多热钱就转移到了股市,过度的信贷和投机,股市价格高位上涨,这在1927年到1929年间尤为突出(见图2)。 

  美国长期处于低位运行的物价水平,加上股票市场投机行为严重,1929年10月下旬,最终由美联储提高利率引发一场资本主义世界规模的生产过剩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很快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大萧条以来,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对促进美国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罗斯福新政重视危机时期的预期管理、充分利用货币、财政政策工具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回升。其做法同后来凯恩斯创设的有效需求理论相一致。凯恩斯应对经济萧条的逻辑起点是扩大需求,主张国家干预,故而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第二次繁荣。 

  (二)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石油危机的产业调整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在滞胀经济恶化的同时, 美国的产业结构正面临着调整,美国将促进高科技开发的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美国政府强化经济中的自由竞争,激励创新,放松对工商业活动的政府管制。这种政策的推行,在美国经济中造成了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形成了美国高新技术领域创新、创业日趋活跃的时期。硅谷、盐湖城、波士顿128号公路等一些后来声名远播的高新技术创业带的出现,“微软”的崛起,便是其典型例子。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三大支柱产业—钢铁、汽车、半导体都受到严重的竞争威胁,钢铁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国内汽车产业受到日本汽车的冲击,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急剧下降。面对竞争力的衰竭,美国企业进行大规模改组和改造。信息产业的发展为成为竞争力强大的朝阳产业,也使钢铁、建筑、汽车等传统产业重振雄风,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