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论文摘要:县域工业和县城经济能否又好又快地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质责和进程。而要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就必须在深化认识、更新观念的基础上,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尽快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胡锦涛同志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进修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更深刻、更白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就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一、充分认识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折射和反映出不同的发展观。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表现为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增长方式,是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背离的。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采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虽然也有发展,但这种发展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我们曾为此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切实把县域丁业和县域经济引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是贯彻“工业反喃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护各县(市)应根据中央的要求和安排,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又要加速转变增长方式,认真贯彻“工业反喃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这两方面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地不断推向前进。
(三)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是探索和坚持走出一条适合县域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实现工业化是县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经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并阐明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这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1工业化路子。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如何发展,尽管因县(市)情不同而有不同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子,但总体思路、根本路子则必须体现中央的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走出一条适合县域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是实施“工业兴桂,’.“工业兴县”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杜会建设的需要
广西“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工业兴桂战略”。实施“工业兴桂”、“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啥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如果不转变增长方式,仍然按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去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不仅不能实现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引发和加剧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从而影响和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证明,没有县域工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和谐毛瓷定。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必将有力地促进“工业兴桂”、“工业兴县”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转变增长方式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和时代的要求上去深化认识,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切实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一项关系县域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要转变增长方式,除了充分认识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耍性和紧迫性外,还必须对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县域所造成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有一个清醒的、理性的认识。
(一)主要问题
1工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20多年来,我国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许多县(市)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速度,盲目追求上项目、增加投人、扩大生产规模,由此引发和导致个人、企业、政府都进人‘短线竞争”状态。其最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以人为本,没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种竞争和竞赛尽管在短期内也可能会“大见成效”但由于没有把出发点和着眼点放在人民利益的基点之上,因而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2效率仍然不高,效益相对低下
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人们片面追求高投人、高速度、高指标,企图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刺激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造成投人产出效率不高,效益相对低下。这种快速度增长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支撑,缺乏质量和效益.尤其是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因而同样是不可取的,是一种有水分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速度。
3能源资源过多耗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多年来,县域经济的增长基本上是靠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实现的,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2005年我国GDP约占世界5%,但消费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占世界25%至40% 0 2004年我国消费煤炭19亿吨,原油约3亿吨,粗钢2.R亿吨,水泥9.7亿吨。这些数字说明了我国单位产出的消耗太高,也说明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不合理性。多年来,为了发展县域经济,各地都在大力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涌现了大量的县域乡镇企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生产丁艺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大,且污染严重。又由于县域经济的主体仍然是传统农业经济,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化肥、农药,也导致水、土资源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4工业污染严重,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受到威胁
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由此又带来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其他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从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目前,我国因工业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恶化状况令人担忧。2005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列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另据中科院2006年2月28日发布的租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排序,我国位列绩效最差国家之一,排在第54位。
5.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于县域范围内的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没有发展起来,企业的技术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当今的国际竞争十分剧烈,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竞争和知识产权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掌握了知识产权,谁就掌握了主动。如果我们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拥有更多的人才和知识产权,在复杂而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就将处于被动地位。
(二)原因分析
以上我们分析了采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所带来的几个主要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从四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1、片面性认识
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能在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从认识论根源上看,主要在于各级领导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在县域范围内,对要不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为谁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各级领导是一致的、无争议的。但对于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这些问题的认识就有分歧了。许多领导总想通过扩大投资规模、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增长速度的提高和数量的扩大上,甚至把它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这种对发展的片面性认识,这种对速度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关系的非理性认识,是传统增长方式普遍存在并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思想根源。
2体制性漳碍
经济增长方式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尤其与生产关系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什么样的经济管理体制,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的方式必然是粗放的。当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客观上要求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早在“九五”期间,中央就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但10多年来,这种转变进展缓慢,效果不大。其中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体制性障碍。一方面,旧体制的安全退出和新体制的建立完善,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政府的各项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政府的职能尚未彻底转变。政府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应当退出,让位给企业。政府管理经济的力式、手段应当进一步改善。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应按中央的要求相应调整此外,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未完全到位,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尚未解决。所有这些,都是新旧增长方式长期以来不能此消彼长、去旧留新的体制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