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有必要用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劳动价值论.拓展劳动概念的含义,正确界定各种劳动、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贡献,以判断现行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和现实性,进而预测更加完善的、适合我国未来发展需要的分配制度。
早在1p0多年前,马克思对于劳动概念的变化是有理论准备的,鉴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历史条件背景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急迫性,马克思强调了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并应该得到相应回报的观点。100多年过去了,人们的消费结构以及相伴随的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程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不仅仅包括维持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劳动,还包括满足人们发展、提高的服务劳动和满足人们灵魂需要的精神劳动.社会分工的细化又延伸出许多新的劳动群体和新的产业,如教育产业、书画艺术品产业、体育产业等,难道说从事科学研究的高智力劳动就不创造价值吗?对价值形成没有贡献吗?不应该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吗?因此‘对劳动概念的拓展,承认技术、知识、管理水平、才能等来源于智力劳动有利于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而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政策选择依据。
关于资本有助于价值形成、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马克思也早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就有所评价,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新型发展经济学研究也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资本投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这一点对认识在杜会主义初级阶段“把资本作为生产要家参与收益分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可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制度坚持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结合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加人WTO的实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继续扩大,作者认为这一分配制度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还具有稳定性。
四、收入分配制度的未来趋向是生产要案内涵的进一步拓展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又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现实性和稳定性。事实上劳动也是最大的生产要素,只是由于其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作用而加以单独列示,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党的十六大的分配精神理解为“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十六大报告中具体指出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资格.并未明确其他生产要素,而以一个“等”字留给人们思考和实践。作者认为,在把十六大确立的“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相结合”作为我国未来长期稳定的分配制度的指导思想下,实践中就应针对各种环境变化,适应环境变化要求,拓展“生产要素”的含义,比如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自然资源(国家作为所有者)、知识资本等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从运用的深层次上发展和完善分配理论,激励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资源投人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承认各种劳动在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并给予正确评价,获得应得的报酬,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切实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增加国民财富。
五、收入分配制度的实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菩
收人分配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直接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实现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又分为三个层次:经济效率与经济公平,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人类效率与人类公平。就收人分配制度而言,仅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远远不够的,应有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和措施手段,才能使收人分配原则得以实现。收人分配制度涉及范围广,牵涉到的问题多,尤其都是经济利益间题,作者认为一定要通过法律、法规手段来保证它的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出台了许多收人分配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为促进分配领域改革,理顺分配关系,整顿分配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收人分配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建设还不完备,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新型分配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收人分配的约束机制、调节机制、监督机制和实现机制都不够健全。因此.收人分配制度的实现机制确实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