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立知识经济基础,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02-14
四、建立知识经济与社会的四大支柱
在一个农村人口占2/3、农业劳动力占1/2的社会里,如何发展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该报告富有建设性地提出构成知识经济社会基础的四个支柱。
第一个支柱是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知识和技术在中国是稀缺资源,必须建立一种激励制度,促进知识的有效创造、传播和利用。政府应当成为适当制度的构建者和激励提供者。政府应当从统治、控制到治理再到良治,这需要制定公平、透明和稳定的规则,确保执行,形成正式的法治;构建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竞争的制度支持市场运行;建立国际公认的定性标准和管理指导方针;构筑独立监督的管理权威,从而强化管理框架;强化对私人部门的支持,尤其要消除服务业中私人发展和外商参与的障碍;改革制造业和重工业中低效的国有企业,放开能源、运输、电信和金融等部门的竞争;完善的社会安全网络;提高劳务市场的灵活性;确保所有的社会成员均获得平等的经济机会,尤其是那些甚至在发达经济中也经常受到歧视的群体,如妇女、少数民族和未受良好教育者及未充分就业者。
第二个支柱是建立学习的社会。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投资于十几亿人口,从而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本,这是人口包袱变为经济财富的根本途径。最大的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最大的人力资本收益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所谓学习型社会是人人都有机会学习的社会,能够终身学习的社会,并且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获得教育机会的社会。尽管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5以上,小学、中学在校人口占世界总数的1/5,但是,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只有世界总数的10%。1998年我们提出大力发展、超前发展高等教育,放开高等教育市场,改变国有国办、高度垄断的模式;2000年我们进一步提出将9年义务教育逐渐扩展到12年,加快城市高中教育普及率,同时也加快农村高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普及率。世界银行的这一份报告也进一步强调中国应将义务教育由9年扩展到12年。
在中国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曾有过激烈的政策辩论,其实质是要不要开放高等教育市场。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始终是国家控制、政府办学,尽管过去社会和私人投资比重不断增长,但是政府的投入仍然高居2/3的比重,政府部门仍通过各种行政手段直接控制高等学校人、才、物和日常运转。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国家标准,必须加以提高,包括:将迅速发展的私人教育部门纳入到正规教育体系中去;将教育主管部门的角色由一个教育提供者转变为教育质量的保证者,给予高等教育机构更大的自主权;重视软技能(例如管理以及服务部门增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技能)。最近,中国政府制定的《十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放开非义务教育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办学格局,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改变过去依靠政府投入的过于单一的“国有政办”的模式,对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整体改制,转由社会力量经营,实行国有民办;可以由社会各方面筹资,以合作形式办学,实行公有民办;社会个人出资,实行民有民办。另外,国家将继续对贫困地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工程”,建设和改善农村小学和初中办学条件,并拨出专项基金,建设改造教育用房;国家实施“西部职业教育工程”,面向农村培养和培训中等实用职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高等学校校园网和远程教育工程,实现网络化教学管理、电子化图书馆,建设远程计算机教育工程,建设教育资源信息化工程,包括大规模教育科研数据库系统、图书情报系统等。报告还特别提出利用海外华人的宝贵资产。目前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还只有1/3回国,中国还属于人力资本净流出国,力争做到流出和流入相等,由人才损失变为人才收益,如美国人才净流入收益为40亿美元,1995年到1996年有12万名大学生进入国外机构而中国为净损失6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包括个人支出和捐赠)的10%以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人才流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还是人才流失。中国还可以利用宽带网发展教育。
第三个支柱,建立信息基础设施。近年来,中国信息与通讯技术出现了爆炸性增长。1995—2000年,中国电话用户年增长率为29%,移动电话用户年增长率为88%;电脑生产量年增长率为52%(如果包括进口量这一增长率将更高)。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IT技术应用大国。到2001年6月底,中国拥有电话2.8亿部,其中移动电话1.16亿部,移动电话用户数已经超过美国,到2004年可能超过美国总人口数;2004年中国还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计算机应用市场。根据信息产业部吴基传部长的估计,今后5年中国的IT产业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IT产业产值将占GDP的8%以上,固定电话用户将达到5亿户,全国普及率40%以上。中国移动电话超过美国,表明发展中国家IT产业有巨大的潜力,可以跳过工业化国家经历的中间阶段。
报告还详细讨论了中国电信市场结构,建议中国电信市场必须进一步自由化和放松管制,实现普遍接人原则,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和壁垒。如果从各类电信服务的绝对价格来看,中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如果从相对购买价格看,中国仍属于费用昂贵的国家。最近,中国取消了入网费,我们认为这是顺应发展趋势的。政府应当从原来的管理者转变为聪明的管理者,从经营者转变为监督者,促进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网的互连,促进IT技术市场与服务市场的统一,促进各地区IT技术标准与制度规则的统一,也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及电信网络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降低农村及贫困地区服务成本和服务价格,实现普遍接人、普遍服务的原则。
第四个支柱是建设技术应用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对中国而言主要是更多更有效地使用技术,既包括新技术,如ICTs,也包括旧技术,如电力、输电等技术。在整个经济中更加广泛更加迅速地传播技术,以期提高整个经济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报告指出,实现这一功能,首先应建立统一的市场,例如在各地区之间实行开放贸易,取消各类地方保护主义的做法,通过价格和市场竞争推动先进产品的扩散;取消各类低效率的规章制度,建立足够强的激励机制,推广技术;改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工作安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严禁各省对相同产品制定不同标准(如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等)。
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最优先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4%提高到2005年的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将由2000年的9%提高到16%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由15%左右提高到25%左右。报告对于中国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同时也指出,还存在忽视将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倾向。
五、中国建立知识社会的全球意义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中国始终是一个世界的巨人。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统一,文明璀璨,而且,还有着持久的生存延续性,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过去半个世纪,特别是过去一代人时间里,中国再度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20世纪人类发展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高收入国家近9亿人,这大约花了将近二百多年的时间,才使得他们进入发达社会。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劳动力占世界总量的26%,农业劳动力占世界总量的近30%,农村人口占世界总量近1/3。如果中国能够继续实现经济追赶,转变和改造为知识社会,就会在21世纪中叶使另一个15—16亿人口的国家进入较为发达社会。这无疑是对人类发展的最大贡献。
中国的知识化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长期性任务,但同时,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有可能创造更具潜力的激励知识创新、促进知识传播、鼓励知识应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那么任何一项技术发明都将为十几亿人口所分享,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福利,中国现在还不是技术创新大国,但是却有可能很快成为技术应用大国,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技术创新大国。中国不仅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作出重要的市场贡献,也将对人类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作出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的贡献,即知识贡献。
上一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